三合汤
• 组成:高良姜6~10g,制香附6~10g,百合30g,乌药9~12g,丹参30g,檀香(后下)6g,砂仁3g。
• 主治:长期难愈的胃脘痛,或曾服用其他治胃痛药无效者,舌苔白或薄白,脉象弦,或沉细弦,或细滑略弦,胃脘喜暖,痛处喜按,但又不能重按;大便或干或溏,虚实寒热症状夹杂并见者,包括各种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黏膜脱垂、胃神经官能症、胃癌等所致的胃痛。
• 组方原理:本方是以良附丸、百合汤、丹参饮三个药方组合而成。其中良附丸由高良姜、香附组成,主治肝郁气滞,胃部寒凝所致的胃脘疼痛;百合汤由百合、乌药组成,主治诸气愤郁所致的胃脘痛;丹参饮由丹参、檀香、砂仁组成,是治疗心胸、胃脘疼痛的有效良方。
四合汤
• 组成:在三合汤的基础上,再加失笑散(蒲黄6~10g,五灵脂9~12g)。
• 主治:同三合汤,兼有胃脘刺痛,痛处固定,唇舌色暗或有瘀斑,或夜间痛重,脉象沉而带涩,证属中焦瘀血阻滞者。
附:焦树德应用三合汤、四合汤临床医案6则
医案一:三合汤治胃寒型胃脘痛
• 患者症状:45岁男性,胃脘冷痛多年,遇寒加剧,得温则舒,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弦紧。胃镜提示慢性胃炎。
• 处方:高良姜10g,制香附10g,百合30g,乌药10g,丹参30g,檀香6g(后下),砂仁3g 。
• 效果:服药7剂,疼痛明显减轻;续服14剂巩固,胃脘疼痛基本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医案二:三合汤治肝郁气滞型胃脘痛
• 患者症状:38岁女性,胃脘胀满疼痛,痛连两胁,情绪波动时加重,嗳气频繁,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 处方:高良姜8g,制香附8g,百合30g,乌药10g,丹参30g,檀香6g(后下),砂仁3g,柴胡10g,白芍15g 。
• 效果:用药7剂后,胀满疼痛缓解,嗳气减少;再服10剂,诸症显著改善,情绪稳定时无明显不适。
医案三:三合汤治虚寒型胃脘痛
• 患者症状:56岁男性,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 处方:高良姜6g,制香附6g,百合30g,乌药9g,丹参30g,檀香6g(后下),砂仁3g,炒白术15g,茯苓15g 。
• 效果:服用10剂后,胃脘隐痛减轻,精神转好,食欲增加;持续调理20剂,症状基本消失,大便正常。
医案四:四合汤治瘀血阻络型胃脘痛
• 患者症状:50岁男性,胃脘刺痛,痛有定处,入夜尤甚,面色晦暗,舌紫暗有瘀斑,脉涩。胃镜检查为胃溃疡。
• 处方:高良姜6g,制香附6g,百合30g,乌药10g,丹参30g,檀香6g(后下),砂仁3g,蒲黄10g(包煎),五灵脂10g 。
• 效果:服药14剂,胃脘刺痛缓解,睡眠改善;坚持服用2个月,症状基本消除,舌象瘀斑渐退,复查胃溃疡愈合。
医案五:四合汤治虚实夹杂型胃脘痛
• 患者症状:42岁女性,胃脘疼痛多年,近期加重,胃脘胀满,时有刺痛,神疲乏力,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细涩。
• 处方:高良姜8g,制香附8g,百合30g,乌药10g,丹参30g,檀香6g(后下),砂仁3g,蒲黄8g,五灵脂10g,党参15g,白术10g 。
• 效果:用药10剂后,疼痛减轻,胀满缓解;调理2个月,精神状态好转,胃脘疼痛偶发,程度较轻。
医案六:四合汤治寒热错杂型胃脘痛
• 患者症状:60岁男性,胃脘疼痛,灼热感与冷痛交替出现,嗳气泛酸,口苦口黏,舌淡红,苔黄白相间,脉弦滑。
• 处方:高良姜6g,制香附6g,百合30g,乌药10g,丹参30g,檀香6g(后下),砂仁3g,蒲黄10g,五灵脂10g,黄连6g,吴茱萸2g 。
• 效果:服用10剂,胃脘疼痛、灼热感减轻,泛酸、口苦缓解;继续调理1个月,症状明显改善,饮食恢复正常 。
焦树德,男,(1922~2008)曾任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专家室副主任,擅治内科疑难重病,著有《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临床经验辑要》等。焦老40多年的临床实践,使用三合汤与四合汤治疗久痛不愈,或用他药不效的胃痛顽症,每收良效,此为焦老家传秘方。
此文部分内容源自焦树德《运用三合汤、四合汤治疗胃脘痛》,原文见于《中医杂志》198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