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定期更新环球健康新闻资讯,欢迎关注首页以阅读最新文章。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梦然)澳大利亚沃尔特和伊丽莎霍尔医学研究所团队在对抗帕金森病的斗争中取得重大突破:他们成功解开了一个长达数十年的谜团,确定了人类PINK1蛋白与线粒体结合的具体结构,为开发治疗帕金森病的新药开辟了新道路。这项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
PINK1蛋白自20多年前首次被发现以来,因其与帕金森病直接相关而备受关注。帕金森病是目前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但科学家之前尚未完全了解人类PINK1的具体结构、如何附着于受损线粒体表面及其工作原理。线粒体是细胞内的能量工厂,对于需要大量能量的细胞而言,可能包含数百甚至数千个线粒体。PARK6基因编码的PINK1蛋白可以检测并标记受损线粒体,帮助去除这些线粒体,从而支持细胞存活。
在健康个体中,当线粒体受损时,PINK1会聚集在线粒体膜上,并通过泛素这种小蛋白质发出信号,表明需要去除这些损坏的线粒体。PINK1介导的泛素信号是受损线粒体特有的,如果PINK1发生突变,则会导致断裂的线粒体在细胞内积累。此次研究揭示了人类PINK1的具体结构及其如何在线粒体上组装和激活的过程,这是帕金森病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团队详细描述了PINK1工作的四个步骤,其中前两个步骤是从未观察到的。首先,PINK1感应到线粒体损伤,然后附着在受损的线粒体上。一旦附着,它就会标记泛素,接着泛素与Parkin蛋白相连,以便受损的线粒体能够被回收。这是科学家首次看到PINK1如何对接到受损线粒体表面,发现了作为对接位点的一系列显著蛋白质,同时也首次观察到帕金森病患者中存在的突变对人类PINK1的影响。
团队希望通过这些新发现,找到一种药物来减缓或阻止PINK1突变患者的帕金森病进展。
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张梦然
在发表于最新一期《细胞报告医学》的一项研究中,美国威斯康辛州国家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与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科学家,展示了一种“通用型生命管道”——利用干细胞来源的动脉内皮细胞(AEC)开发出的新型小直径血管移植物。这一成果对推进生物工程研究和血管手术领域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血管被称为人体“生命管道”。当前,合成血管移植物已被广泛应用于大血管修复,但对于小直径血管,如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血管,现有选择非常有限。通常的方法是从患者身体其他部位取用血管,但这不仅侵入性强,还受限于可使用的血管数量及质量,尤其是当患者存在合并症时。另一种方法是使用来自供体的血管,但这种方法容易引发免疫排斥反应。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采用了一种由ePTFE材料制成的小型移植物,并通过多巴胺和玻连蛋白双层涂层处理其表面,使干细胞衍生的AEC能够附着在ePTFE移植物内部。这些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能分化成任何类型的人类细胞,从而提供了无限的细胞来源。
科学家将这种生物工程移植物植入恒河猴的股动脉中。恒河猴是常用于模拟人类生物学反应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研究比较了3种不同类型的移植物:裸露的ePTFE移植物、衬有表达相容性复合体(MHC)AEC的移植物以及衬有缺乏MHC(双重敲除)AEC的移植物。结果表明,含有野生型AEC的移植物表现出最佳的功能持久性,且在6个月内未出现狭窄或血栓形成等失败迹象。此外,移植物内皮被宿主细胞重新填充,有助于保持长期稳定。
该成果下一步或将进行人体临床试验,而这种移植物可分化成任何人类细胞类型的特性,对人体血管搭桥手术非常重要。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杨林宋)一旦失误将直接导致小脑、脑干梗死,危及生命……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脊柱外科主任艾福志教授团队历时12小时,在仅1毫米的空间里精准操作,为患者开展了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截骨矫形复位手术。术后患者寰枢椎完美复位,未损伤椎动脉及脊髓,截至3月14日,已可自行下地活动康复。
来自重庆34岁的阿萍(化名)在25年前因外伤导致寰枢椎骨折,但没有及时接受手术治疗。半年前,阿萍突然出现颈部剧痛、恶心呕吐、颈肩部沉坠感等症状,被诊断为骨融合性寰枢椎脱位及颅底凹陷症。
“寰椎和枢椎分别是人体脊柱的第一块和第二块颈椎骨,连接颅骨与颈椎,在人体颅颈交界区的运动和支撑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连接生命中枢的必经之路。”3月14日,艾福志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寰枢椎脱位被称为“上颈椎手术的雷区”,而骨融合性脱位因寰枢椎畸形骨性融合,常规复位技术松解技术难以奏效,更被称为“矫形禁区”。
2025年3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脊柱外科主任艾福志教授(左三)正在为阿萍(化名)查体。受访者供图
然而,阿萍的情况更加凶险。血管造影显示阿萍右侧的椎动脉完全闭塞,仅存为小脑及脑干供血的左侧椎动脉又严重迂曲畸形,若想开展手术治疗,留给医生的操作间隙仅有数毫米,术中一旦误伤动脉,后果不堪设想。
艾福志介绍,手术有三大挑战:一是血管危机,唯一供血的动脉迂曲覆盖在手术区域,医生必须通过上下血管间1毫米宽的骨板,才能截骨成功;二是脊髓压迫,患者寰枢椎部位的齿状突严重后移,压迫到延髓,高位截瘫的风险很高;三是解剖变异,阿萍的寰枢椎和枕骨已经出现了融合情况,加上椎动脉走向异常,需要团队突破传统手术路径。
艾福志教授团队在前期“寰枢椎后路侧块关节截骨矫形复位术”的基础上,通过精准截骨重塑寰枢椎解剖结构,将挑战一一击破。术前,团队运用3D建模技术反复模拟手术路径,联合神经外科、介入科、内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会诊,制定应急预案。术中,在实时导航系统辅助下,避开畸形血管,在1毫米的狭缝中完成截骨,解除延髓压迫并实现寰枢椎解剖复位,整场手术历时12小时。
“在为阿萍进行手术前,我们已领先在国际范围开展了上颈椎侧块关节截骨技术,这台手术的成功是团队十年磨一剑的积累。”艾福志表示。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天津3月12日电 (记者 孙玲玲)记者12日从天津大学获悉,近日,该校医学部药学院李楠课题组的一项新研究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带来突破性进展。该团队成功研发了一种新型双交联水凝胶,能够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代谢,有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让人痛苦不堪的慢性疾病,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它不仅病程漫长,还可能导致关节变形甚至残疾,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困扰。据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与免疫系统异常密切相关。近年来,科学家发现,免疫细胞的代谢紊乱及其所处的微环境失衡是导致发病和恶化的关键因素。其中,巨噬细胞的代谢模式改变会直接影响其功能,进而引发炎症反应,破坏关节组织。如果能精准调控这些细胞的代谢途径,就有望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据介绍,天津大学李楠课题组研发的新型水凝胶被注射到关节内后,可逐步释放锌离子和小干扰核糖核酸,抑制促炎巨噬细胞的糖酵解代谢途径,这种“代谢重编程”机制,能够精准调控免疫细胞的代谢模式,从根本上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炎症反应。
“这项研究首次将代谢重编程策略应用于RA治疗,未来有望推广到更多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中。”李楠表示,“它的意义在于不仅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新方法,还为其他炎症性疾病的代谢干预研究开辟了新方向。”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记者 陈静文
近日,来自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陈喆研究员团队,联合浙江大学化学系白宏震、汤谷平教授及海洋学院王楠副教授团队,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仿生伤口敷料,材质为水凝胶,同时具有高效促愈、紫外防护与透明隐形三大特性,解决了医学领域长期存在的技术兼容难题。
研制过程中,研究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手段,实现了自然界活性最强的海洋天然紫外防护剂(P334)的绿色高效制备,避免了传统有机合成紫外防护剂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同时,团队通过工程菌技术,“定制生产”了重组人源XVII型胶原蛋白生物活性片段(rhCOL17),有效解决创面再上皮化、愈合及皮肤屏障修复等医学难题。
将以上二者精准组装,便成功制备出具有优异生物相容性和便捷可注射性的水凝胶仿生伤口敷料,为烧伤、外伤及糖尿病皮肤溃疡患者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全新治疗选择。
目前,团队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并且正积极推动便携式喷剂、可穿戴修复贴片等系列产品的开发,预计3年内实现临床转化。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日内瓦3月17日电(记者王其冰)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17日说,美国突然削减全球卫生资金可能威胁到数百万人的生命,他敦促美国与受影响国家进行对话以便制定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避免造成生命损失。
谭德塞当天在世卫组织举行的在线新闻发布会上警告说,美国突然削减其通过美国国际开发署、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和其他机构向各国提供的直接资金,可能使全球防治疟疾、艾滋病、结核病和麻疹等疾病所取得的进展发生逆转。此外,削减资金也将阻碍根除脊髓灰质炎、监测禽流感以及应对疾病暴发和人道主义危机的努力。
谭德塞举例说,美国削减资金给全球艾滋病防治工作带来的干扰,可能导致“超过1000万例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病例和300万与艾滋病病毒相关的死亡病例”。
谭德塞说,美国有责任确保以有序、人道的方式削减或停止援助资金,以便让受影响国家能够找到其他资金来源。
1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宣布美国退出世界卫生组织,并要求暂停向世卫组织提供任何来自美国政府的资金、支持和资源。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洛杉矶3月14日电(记者谭晶晶)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14日,美国今年以来已报告301例麻疹确诊病例,其中50人住院治疗,2人死亡。
据介绍,美国目前已有15个州和行政区出现麻疹确诊病例,其中得克萨斯州病例最多。截至14日,得州共报告259例麻疹确诊病例,其中34名患者接受住院治疗,1人死亡。
得州卫生服务部表示,由于麻疹具有极强的传染性,预计疫情暴发地区及周边社区会出现更多病例。该机构正与地方卫生部门合作,对疫情展开调查。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气溶胶传播。感染者在接触病毒后一到两周内会出现高烧、咳嗽、流涕、眼睛发红、流泪、皮疹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引发肺炎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美疾控中心表示,预防麻疹的最佳方法是接种两剂麻疹疫苗,该疫苗主要以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的形式接种。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杨光韦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英国医学期刊《儿童疾病档案》日前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含甘油成分的冰沙饮料可能导致8岁以下儿童出现严重健康风险。研究人员呼吁提高现行食品安全建议,禁止该年龄段儿童饮用此类饮品。
法新社13日报道称,研究团队分析了2018年至2024年间英国和爱尔兰21例2至7岁儿童因饮用冰沙饮料紧急送医的案例。报告显示,多数患儿在饮用后1小时内出现意识丧失、血尿酸偏高及低血糖症状,其中4例需进行脑部扫描,1例发生癫痫。所幸所有患儿经治疗后康复。
据报道,冰沙饮料中的甘油常被用作甜味剂及防冻剂。研究人员表示,近年来由于英国和爱尔兰的高糖消费及“糖税”政策,部分企业会增加饮品中的甘油含量以降低糖分。尽管甘油在合理剂量下使用不会发生危险,但儿童因体重较轻容易摄入过量,导致患病风险上升。目前英爱两国食品安全机构建议4岁以下儿童禁饮含甘油冰沙,但研究团队认为应将年龄限制提至8岁。“低龄儿童代谢能力较弱,需完全避免此类饮品。”研究人员强调。(杨光韦)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法国《巴黎人报》近日报道称,知名民调机构益普索发布的最新调查显示,受世界范围内针对未成年人的暴力事件频发、地缘政治动荡以及全球变暖等问题影响,法国青少年的“新闻焦虑”在2024年达到顶峰。
据报道,为监测法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益普索在2024年底针对法国11岁至15岁青少年展开了“晴雨表调查”。数据表明,在经历如美国大选等政治动荡事件后,法国青少年焦虑情绪攀升至历史最高值,达31%。其中,与暴力侵害儿童事件(占比44%)、国际关系紧张(41%)、环境危机(39%)相关的新闻报道是造成青少年焦虑的重要因素,认为学校是焦虑情绪来源的青少年则占25%。(董铭)
来源:红星新闻 记者 黎谨睿
据《卫报》12日报道,一项来自波兰的研究发现,已婚男性患肥胖症的风险较未婚男性高出3.2倍,而女性在婚后患肥胖症的风险较婚前没有明显变化。
不过,研究同时表明,即便女性婚后患肥胖症的风险没有明显增加,但体重超重的可能性将增加39%,而男性婚后体重超重的可能性将增加62%。据世卫组织官网介绍,肥胖症是一种慢性疾病,而超重则是脂肪堆积过多的一种状况。
这项由波兰国家心脏病研究所的阿莉恰·西查·米科瓦伊奇克博士领导的研究,分析了2405名平均年龄为50岁的波兰人的医疗健康数据,以研究体重增长与年龄、婚姻状况、心理健康等之间的因素。最终研究结果将于今年5月在西班牙举行的欧洲肥胖会议上公布。
研究人员认为,婚姻对男女体重变化的影响程度呈现出差异的重要原因是男性和女性对肥胖的态度存在差别。英国“肥胖健康联盟”主任凯瑟琳·詹纳分析称,随着进食量变大、社交活动变多以及运动量减少等因素,男性在婚后可能更容易发胖。而女性可能因为社会压力影响而更在意自己的体重。“这项研究也表明,变肥胖并不是一个个人问题。我们应该通过改善社会饮食环境、教育宣传等手段,让健康生活变得更容易。”
英国巴斯大学2017年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已婚男性平均比未婚男性重1.4公斤,BMI指数(又称身体质量指数,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也会比未婚男性更高。当时的研究还表明,刚有孩子的男性在当爸爸后的前几年体重会增加。在离婚前后,男性的BMI值会下降。“来自波兰的研究结果与我在2017年得出的结论一致。”主导了巴斯大学2017年研究的该校商业经济学讲师乔安娜·赛尔达称,单身男性需要寻找伴侣,所以可能更有动力保持体重。男性健康论坛的顾问吉米·波兰特则警告,不要过度解读相关研究结果,“但研究结果的确提醒我们,制定正确的健康战略非常重要。”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总台报道员当地时间12日获悉,日本小林制药公司当天向其总部所在的大阪市政府通报称,已完成对该公司约41.6万份含红曲成分的问题保健品的废弃处理。根据当地政府的要求,相关产品已被焚烧处理。
据悉,为便于今后可能进行的追加调查,约有6000份相关产品被继续封存保管。
2024年3月底,小林制药对外公布其含红曲成分保健品可能导致消费者健康受损。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此前公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9月9日,服用该问题保健品的消费者中,已有391人死亡,2426人就医,498人住院治疗。
2024年10月10日,大阪市政府根据日本《食品卫生法》,将日本小林制药公司含红曲成分保健品导致消费者健康受损事件,判定为属于食物中毒。(总台报道员 柏春洋)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记者今日获悉,国家药监局近期组织对日本KYOWA HAKKO BIO CO.,LTD.的Hofu工厂(生产企业英文名称:Hofu Plant of KYOWA HAKKO BIO CO.,LTD.;生产地址:1-1 Kyowa-cho, Hofu-shi, Yamaguchi, Japan)开展现场检查,发现该工厂生产的谷胱甘肽(登记号:Y20190009115)、乙酰半胱氨酸(登记号:Y20190009075)、色氨酸(登记号:Y20190009135)、苯丙氨酸(登记号:Y20190009095)、L-缬氨酸(登记号:Y20190009077)未按照批准信息组织生产,存在外购原料药进行贴签、包装或者外购粗品进行精制等情形,不符合我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和药品关联审评审批有关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有关规定,国家药监局决定:
一、暂停进口KYOWA HAKKO BIO CO.,LTD.的Hofu工厂生产的上述登记号的原料药,各口岸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暂停发放该产品的进口通关单。
二、上述登记号的原料药在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原辅包登记信息”中“与制剂共同审评审批结果”调整为“I”(即未通过与制剂共同审评审批)。
三、上述登记号的原料药不得用于药品制剂生产,对已使用上述登记号的原料药生产的制剂不得放行;已上市放行的制剂,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立即开展调查与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必要的风险控制措施。
(总台央视记者 张芸)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施普皓
“这所医院的落成改变了瓜达尔地区的医疗服务方式。”日前,中巴友谊医院院长阿凡·法伊克·扎达对记者表示。这所象征着中巴友谊长存的医院,是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的重要民生援助项目,也是中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成果。
中巴友谊医院位于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瓜达尔,2023年12月竣工,2024年5月正式投入运营,已累计为当地患者诊疗15万人次。作为当地新建的一所重要综合性医院,中巴友谊医院功能区域划分完善,科室设置齐全,同时设立“一站式服务平台”为住院患者提供免费药品和餐食等。医院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优质的服务还吸引了不少外地患者慕名前来就诊就医。2025年1月底,医院输血科投入运营,医疗服务得到进一步提升。
中巴友谊医院的建成运营极大缓解了瓜达尔地区医疗资源匮乏、医疗设施简陋、诊疗手段单一的困境。随着医院的持续运转,该地区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免疫接种率呈上升趋势。对于这所医院给当地民生带来的巨大帮助,巴民众纷纷竖起大拇指,表示“感谢中国一如既往提供帮助”“中国不断为巴发展作出实实在在贡献,令人感动”。
长久以来,中巴医疗合作作为中巴经济走廊合作的重要部分,始终温暖着两国民众的心。2025年1月22日至23日,援巴基斯坦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紧急项目在巴圆满完成,项目实施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团队在巴方医护人员配合下,为8名当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成功实施手术。接受治疗的患儿及其家长表示,中国的援助不仅帮助小朋友重获健康,更使他们的家庭重燃希望。巴方医护人员感谢中方专家的悉心指导和现场教学,并期待中方提供更多的支持,帮助提高巴医疗技术水平。援巴基斯坦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紧急项目是中巴两国首次在先心病治疗领域开展的技术合作,从签署立项换文到完成手术仅历时一个月,是中方在巴成功实施的又一“小而美”民生项目,同时也是共建“一带一路”惠及共建国家的又一有力证明。
长期以来,中巴两国在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不断将合作深化到各个领域,铸成果、惠民生。未来中巴两国也将持续加强务实合作和人文交流,加快构建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巴命运共同体。(经济日报驻伊斯兰堡记者 施普皓)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3月18日,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发言人托马索·德拉·隆加在日内瓦就加沙地带情况进行通报。他说,以军空袭造成加沙地带重大人员伤亡,由于伤亡人数激增,加沙的医疗设施已不堪重负,而医疗物资、药品和燃料的短缺进一步加剧了人道危机。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呼吁冲突各方立即维持和遵守停火协议,同时,国际社会必须迅速采取行动,确保加沙民众获得紧急援助,以防止更严重的灾难发生。
来源:科技日报
图片来源:BiVACOR公司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据《自然》网站报道,一名澳大利亚男子在等待人类捐赠心脏移植手术前,依靠一款钛制心脏装置BiVACOR度过了100个日夜。研究团队认为,这款设备或许能成为心力衰竭患者等待供体心脏期间的权宜之策。
去年11月,这位晚期心力衰竭患者成功植入了BiVACOR。今年2月,他携带这颗“钛心”出院。3月,他接受了人类捐赠心脏移植手术。这名患者不仅是全球第6位安装BiVACOR的人,更是携带“钛心”出院的第一人,同时也是与“钛心”共度时间最久的人。其他5名患者去年早些时候植入了BiVACOR。一个多月后,他们就接受了人类捐赠心脏移植手术。
这款心脏替代品能像泵一样持续工作,其只有一个活动部件,即一个由磁铁固定的悬浮转子。这个转子能以规则脉冲将血液送到患者全身,患者皮肤下的一条细线将该设备与外部便携式控制器相连。控制器白天依靠电池运行,晚上则可插入电源插座。
现有大部分机械心脏设备由很多部件组成,容易出现故障。而BiVACOR只有一个运动部件,理论上能大幅降低机械磨损问题。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经批准对另外15名患者进行BiVACOR植入试验。然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血管外科医生莎拉·埃特金提醒,这款设备的疗效及最终治疗成本仍是未知数,毕竟其造价高昂,且手术风险也高。
美国得克萨斯心脏研究所所长约瑟夫·罗杰斯表示,美国有近700万成年人罹患心力衰竭,但2023年仅进行了约4500例心脏移植手术,供体短缺是重要原因之一。这款设备有望帮助心力衰竭患者。
今年2月,FDA还批准了首例猪器官移植试验,这项技术同样也为解决全球供体器官短缺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阿布贾3月12日电(记者杨喆)尼日利亚西北部凯比州卫生部门官员11日表示,该州近来发生的脑膜炎疫情已致至少26人死亡。
凯比州卫生专员穆萨·伊斯梅拉11日在该州首府比尔宁凯比对媒体表示,自1月底宣布发现脑膜炎疫情以来,共登记248例疑似病例,近日疑似病例数激增。病例表现出发热、剧烈头痛、颈部僵硬、腹痛、呕吐、腹泻和畏光等症状。
伊斯梅拉表示,药品和其他物资已分发到受影响地区,当地正努力控制疫情。
在尼日利亚,脑膜炎疫情多发生在旱季,通常随着雨季的开始而结束。脑膜炎是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其主要症状是发热、剧烈头痛和颈部僵硬等,如不及时治疗,患者可能会失去意识甚至死亡。
来源:新华网 记者:司源
“中国医疗队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也带来了温暖和希望。离开家人,远赴异国,为冈比亚人民提供医疗服务,这是一种伟大的牺牲。”冈比亚卫生部长萨马泰17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对中国援助冈比亚医疗队表达了真诚感谢。他表示,在中国医疗队及其他援助项目支持下,冈比亚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3月17日,冈比亚卫生部长萨马泰在冈比亚首都班珠尔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新华社记者 司源 摄
回顾冈比亚医疗体系的发展历程,萨马泰直言,过去冈比亚的医院普遍设施老旧、药品短缺,医护人员的培训也不足,许多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治疗。近年来,冈比亚医疗状况逐步改善。“我们致力于提升医疗服务,扩建并翻新医院,引进先进设备,并与国际伙伴合作建设新医院,以增强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1977年以来,中国已累计向冈比亚派出22批医疗队。中国第22批援冈医疗队自2024年7月抵达,这支由10名队员组成的医疗队已累计诊治患者2000余人次,完成手术及手术教学200余台次,其间还积极推广中医诊疗技术。
萨马泰对中国援助给予高度评价。他强调,中国医疗援助涵盖多个关键领域。在医疗技术和人员培养方面,中国提供的支持尤为重要。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同冈比亚爱德华·弗朗西斯·斯莫教学医院对口合作,举办学术交流、远程培训等。两家医院的妇产科专科建设项目自2023年9月启动后,冈比亚妇幼医疗服务水平迈上了新台阶。此外,中国医疗专家在当地积极推广腹腔镜手术等先进技术,大力开展培训,一些本地医生已经可以独立完成更精准的微创手术。
过去8个月,除了日常临床诊疗,中国第22批援冈比亚医疗队还多次前往冈比亚城乡社区开展义诊巡诊,为当地民众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萨马泰对此感慨道,“中国医生不仅在医院工作,还主动前往偏远地区,为居民提供义诊。这些医生总是尽己所能,尽最大努力帮助患者。”
谈及新冠疫情期间的医疗合作,萨马泰特别提到了中国的鼎力相助。“中国政府对冈比亚的支持是不可磨灭的。”他指出,在全球疫情最严峻的时期,中国向冈比亚捐赠了大量关键医疗物资,包括检测试剂盒、呼吸机、药品和防护装备等。此外,中国政府还派遣专家团队,为冈比亚制定疫情防控策略并提供技术支持。“疫情期间,中国医疗专家远渡重洋来到冈比亚,与我们并肩作战,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萨马泰还高度评价中国对非合作模式。他表示,中国的合作模式注重能力建设,不附带任何条件,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这一点我们非常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