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医临床 我要投稿
干祖望 | ​治疗慢性咽炎
来源:人卫中医 2025-02-17 [中医临床]

慢性咽炎为咽喉病中最常见的多发病,主要为咽黏膜慢性炎症,并多伴有咽淋巴组织的炎症。本病多见于成人,常由急性咽炎转为慢性所致。如嗜好烟、酒及刺激性食物,常因在刺激性气体或多尘环境中生活及患有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等诱发。本病的主要表现为咽喉干燥疼痛,或有烧灼感,夜间或多言后更为严重,有时咽痒致咳,难以控制,在饮水后可缓解,咽部有异物感或觉有黏痰附着而清嗓频频。检查见咽后壁呈慢性充血,色淡红或暗红,黏膜干燥少津,小血管暴露、扩张网布,淋巴滤泡颗粒样突起或相互融合呈团块样。

中医历来认为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为本病的主要病因。因劳伤损气,肺怯金亏,咽喉失于滋养,或肾虚火旺,燥津灼液,无以上濡咽喉所致。干祖望则认为,脾虚难化精微,津液难以上承咽喉,亦是本病的重要病理之一,这与现代环境变化、精神压力、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甚至认为临床上十有七八者属于脾土虚弱证。他指出,因咽需液养,喉赖津濡,而脾主运化,为精微生化之根本。若脾气虚弱,运化失常,精微生化无源,则无以上承咽喉,咽喉干枯失润则病。所以《素问·阴阳类论》指出,“咽喉干燥,病在土脾”。

除有咽干、咽痛、灼热、咽痒、咳痰不爽、异物感等症状外,在临床中干祖望还总结出其他常见的几个症状可以帮助诊断。①胸闷:患者可以清楚地主诉在其胸前及两膺有闷塞感觉,叹息之后可宽畅片刻。他认为之所以然者,宗气来源于脾,积于胸中,其病当然如此。②双侧颈部有牵掣感:尤以晨起最为明显,严重者甚至误以为是落枕。干祖望认为,津血同源,共荣同辱,津枯者血也虚,血虚难以荣经,经(筋)脉失养而致拘急不舒。③咽部反射感:晨起漱口刷牙,即引起恶心呕吐,检查咽部时,压舌板尚未触及舌体,即可泛恶。他认为是脾气一损,则胃气上逆所致。④偶有耳鸣,听力障碍,也有耳中憋气作闷者:干祖望则认为此即李东垣所谓,胃(脾之里)气一虚,耳、目、口俱为之病。

所以,干祖望对本病的治疗,亦重在脾土,常用补脾培土生金法。因咽喉属清窍,其位在上,故可参用升麻、葛根、柴胡等升清利咽,但诸药有升压作用,故有高血压者应少用或慎用。咽痒有虚、实之分,如咽痒急性发作伴有外感,多为风热所致,治拟清疏,用药如荆芥、薄荷;久病咽痒呛咳,伴有咽干思饮,多为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治拟滋阴降火,药如知母、黄柏;介于两者之间,往往见于风热所致的咽喉病,失之于表,滥用甘甜敛药,致邪不得泄,束困肺经,治疗仍宜清宣。脾虚有脾阳虚与脾阴虚之分,脾阳虚者,见咽痛,咽干,不思饮或喜温饮,痰多而稀,咽后壁不充血,黏膜湿润,淋巴滤泡呈团块样增生;脾阴虚者,见咽痛咽干,思冷饮,有烧灼、咽痒及咽部异物感,痰少而稠,咽部充血,黏膜干燥或萎缩,淋巴滤泡呈散在性颗粒状增生,小血管扩张暴露。

干祖望将慢性咽炎分为以下几型进行治疗。

1.肺怯金虚  大多见于急性咽炎反复发作,或嗜烟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者。见咽干微痛,干咳多痰,伴有神疲乏力,劳累尤甚,咽部充血红艳,后壁淋巴滤泡颗粒样增生,咽侧束亦可增生隆起,舌红脉细数。治宜益肺培金。方选百合固金汤、养阴清肺汤。药如生地10g,沙参10g,麦冬10g,桑白皮10g,桔梗6g,甘草3g,天花粉10g等。如咽痛较甚,局部充血明显者,可加金银花10g,连翘10g,淡竹叶10g,薄荷(后下)6g;大便干结者,加全瓜蒌15g,当归10g;痰多者,加天竺黄6g,贝母10g;口渴多饮者,加芦根30g。

2.肾虚火旺  咽喉干燥严重,频频求饮以求缓解,有烧灼及刺痛感,常伴有阵发性咽痒,因痒而致咳,但咳之不清,痰少难咯,大便干结,并伴有眩晕、烦躁,夜寐不佳,咽黏膜晦暗性充血,小血管暴露网布,后壁淋巴滤泡散在性增生,部分黏膜萎缩,呈红白相间,斑斓污红状,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潜阳育阴,生津养液。方选知柏八味汤、左归丸及大补阴丸。药如知母10g,黄柏6g,熟地10g,山药10g,茯苓10g,牡丹皮6g,泽泻6g,桔梗6g,甘草3g。咽干较甚或咽部黏膜萎缩者,常加乌梅10g,玉竹10g,石斛10g,天花粉10g以助生津;黏膜萎缩较甚者,加龟甲10g,鳖甲10g;大便干结,加全瓜蒌15g,柏子仁10g,当归10g;少寐多梦者,加酸枣仁10g,柏子仁10g。

3.脾虚土弱  咽头不舒,干燥而不多饮,病程较长,身疲乏力,纳食不香,大便溏薄或不成形,胸闷不适,咽部黏膜充血不明显,但有肿胀感,后壁淋巴滤泡团块样增生,舌质淡胖而嫩,边有齿痕,舌苔薄腻,脉细弱。治宜补脾培土。方选参苓白术散。药如太子参10g,山药10g,茯苓10g,白术6g,薏苡仁10g,白扁豆10g,陈皮6g,桔梗6g,甘草3g,并可参以升提清气之品,如升麻、柴胡、葛根。如伴有咽干思冷饮,咽部黏膜充血干燥,小血管扩张者,则偏于脾阴不足,治疗除健脾利咽外,还当参以养阴之品,方如益胃汤、增液汤、沙参麦冬汤之类,药如太子参10g,沙参10g,生地10g,麦冬10g,山药10g,白扁豆10g,桔梗6g,甘草3g;或可加石斛、黄精、天花粉、芦根等。如入冬即甚,畏寒肢冷,痰涎清稀,咽黏膜淡红者,为脾阳不足,治宜温补脾阳,方选补中益气汤、益气聪明汤,加附子、肉桂等。

干祖望特别强调,本病病程漫长,治疗不易,患者往往容易失去信心。再则,本病经治疗也可以苟安于一时,治疗就为之放松。因之,一定要有信心和恒心,坚持治疗,才能有痊愈之日。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