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遗症期3个阶段。
1.中风先兆:我们归纳了3个主证:第一,头晕下肢无力(上重下轻);第二,时而舌肌不灵(言语塞涩);第三,面部及肢体麻木(蚁行样感)。
2.中风发病期:按病情轻重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
即:
轻者,㖞僻不仁(中络);
重者,偏瘫不遂,筋骨不用(中经);
甚则,神昏不识人,便溺阻隔(中腑);
险则,鼾睡不语,唇缓涎出(中脏)。
中腑为闭证,面赤口禁,两手固握,神昏不语,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脉滑实弦而有力。
中脏为脱证,面色微黄或白,汗出。肉脱筋痛,合眼张口。手撒遗溺,脉细欲绝,或现结代洪大无律。
3.中风后遗期:主证有3,即:
第一,神志痴呆;
第二,舌强或失语;
第三,偏废。
辨证治疗
(一)半身不遂
1.气虚血瘀型:
①主证:面色萎黄,体倦神疲,瘫痪肢体缓纵不收,血压不高或略高,或有手足及小腿以下浮肿,舌质淡或紫暗有瘀斑,苔白,脉虚大或细脉。
②病理:重病久病,元气大伤,气为血帅,气虚则血行迟滞,瘀阻经络,筋脉失养所致。
2.肝阳上亢型:
①主证:头痛、头晕、面红、烦躁、患肢强硬拘挛,血压较高。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劲或数。
②病理:阴虚阳亢、风火上窜,气血并走于上,络破血溢者阻塞经隧脉络而致。
(二)知喑不语
1.风痰阻窍型:
①主证:舌强不能言或蹇涩不清,或有半身不遂,喉中痰声,舌苔腻,脉弦滑。
②病理:元阳风动,挟痰浊走窜经络,阻塞舌窍。
2.精气亏虚型:
①主证:语声低微不清,涎多清稀,或手足软弱、偏瘫,舌质淡红或舌体胖嫩,苔白或少苔,脉沉细。
②病理:真元亏虚、精气不能上承,清窍失养。
(三)针刺方法
1.半身不遂:
①主穴:
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
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绝骨、三阴交。
②刺法:先刺健侧,用泄法,再刺患侧用补法。
③加减:血压高者:加刺太仓、太冲。
肘挛:加尺泽。
手指拘孪不伸:可用合谷透后溪、或选用八邪、十二井。
手小指次指不用者:加中渚。
膝踝拘孪者:加委中、昆仑。
足下垂:加解溪。
足内翻:加申脉。
足外翻:加照海。
足趾不用:可选八风。
2.舌喑不语:
①主穴:哑门、上廉泉、通里。
②刺法:平补平泄,以通络开窍。
③加减:
风痰阻窍者:加天突、丰隆,用泄法。
精气亏虚者:加太溪、三阴交、用补法。
治则治法
(一)先兆期:
1.治则:舒筋活血通络。即所谓:“怡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2.取穴: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委中、三阴交、太冲,以调整全身血行。风池、大椎,以清热熄风。
(二)中风期:本着“急则治其标”的原则,主要抢救“闭证”和“脱证”。
1.闭证:
①治则:启闭开窍,清热熄风。
②取穴:急刺十二井(出血)、人中、涌泉,以启闭醒神,导热下行;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太冲、风池、大椎,以理气行血,散热去风。
不语:加通里、哑门。
口喝:加地仓、颊车。
痰多:加天突、丰隆。
2.脱证:
①治则:回阳固脱。
②取穴:神阙(隔盐重灸)、关元、气海。
注:卒中期当前多内科抢救,本组病人系险期缓解后的病人。中经络的治疗,参考上述治法,不另介绍。
(三)后遗期:
1.治则:通经络,和气血。即《内经》所谓:“损其有余,益其不足”乃可恢复。
2.取穴:
①偏废者:取肩偶、曲池、合谷、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委中、三阴交,以通经活络。
②舌强失语:取上泉、天突、哑门、通里,以清心开窍。
③神志痴呆者:取百会、心俞、内关,以醒脑宁心。
(一)神志不清或半清醒
(1)治则:开窍、泻热、豁痰为主。
(2)针刺穴位:十二井、人中、百会、合谷、太冲、丰隆。
(3)操作方法:重刺浅刺不留针。
(4)方义:
①十二井:宣窍,开闭,泄热。
②人中:通泄督脉,能调阴阳之逆气、清神志、苏厥逆。
③百会;为诸阳之会,泄百会可清泄诸上亢之气。
④合谷:发表解热,疏散风邪,清泄肺气。
⑤太冲:镇肝熄风,疏泄下焦湿热。
⑥丰隆:降浊化痰,清神志。
(5)加减法:
①口噤:加颊车,开关通络、祛风调气(泄法)。
②痰盛:加天突、膻中,清肺化痰,宽胸利膈。
(二)语言涩或不语
(1)治则:开关通窍、泻热祛痰。
(2)针刺穴位:上廉泉、增音穴、通里、哑门、关冲。
(3)操作方法:快刺不留针、轻泄法。
(4)方义:
①哑门:利机关,通窍络,清神志。
②上廉泉:利机关,除痰浊,利咽膈。
二穴相配能调整循行患部前后的经脉。
③通理:少阴络穴系舌本,心开窍于舌,泄少阴之气化,有宁心安神、和营熄风的作用。
④关冲:泄三焦之壅热,使热泄火平。
(三)口眼㖞斜
(1)治则:通调经气,和血活络,祛风。
(2)针刺穴位:地仓、颊车、下关、瞳子醪、丝竹空。
(3)操作方法:初患重刺不留针,轻泻法。病久中等刺激,留针10~15分钟,平补平泻法。
(四)半身不遂:
(1)治则:调和经脉,疏通气血。
(2)针刺穴位:
①上肢:肩醪、肩贞、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阳池。如手不用加八邪或合谷透后溪。
②下肢: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飞扬、昆仑、血海、太冲。
(3)操作方法:
应根据病程的长短、体质的强弱和血压情况、采取不同的补泻手法。若病程短、体质强、血压偏高的患者,可采取重刺不留针用泻法,以达到祛风活络。若病久体虚、血压正常,可采用轻刺留针、用平补平泻法或补法,以达到益气活血、通经活络的作用。
几点体会
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疾病。造成本病的原因和发病机制是由于脏腑衰微,气血两虚则风内生、痹阻经络而发为中风病,出现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等症。根据病情轻重又分在经、在络,入腑、入脏。邪在经络者,多见肢体病变,病情较轻。邪入脏腑者,则出现神志方面的病变。
通过2年来50例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的治疗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针灸治疗本病,不宜取穴过多,根据患者年龄,体质与病程,采取适当的手法,留针不宜过久,我们一般采用快刺不留针。
第二,年龄轻,病程短,上下肢稍能活动、血压不高者较易治;年龄虽大,病程短,神智清楚,上下肢稍能活动者较易治。
第三,上下肢瘫痪如泥,手足浮肿,或上下肢拘紧,五指难握,或上下肢强直,血压高,病程在1~2月以上进行治疗者,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无效。
第四,半身不遂合并不语,在1月以上,语言仍不能恢复者较难治。
第五,治疗期间,大多下肢恢复较快,最难恢复的是手指。第六,一般按疗程针治,隔日1次,每3周为一疗程,针过一疗程后,停针1周,观察疗效,再继续治疗。
平常我们自己如何按呢:
合谷穴、劳宫穴、内关穴,通里穴、十宣穴、八风穴、八邪穴、
每一个穴按一分钟左右。力度自己适合,刚刚好,能承受的住就可以了。
脐灸活血通络方
【组成】川芎,桃仁,红花,黄芪,桑寄生,鸡血藤等药
【功效】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主治】主要用于中风偏瘫、小儿脑瘫或颅脑外伤所致肢体屈伸不利、关节僵硬、肿胀等。
八味降压汤:
黄芪30 g,钩藤30 g(后下),炒杜仲18 g,黄柏6 g,制首乌15 g,白芍12 g,当归9 g,川芎6 g。方中重用黄芪、钩藤为君药,黄芪温补三焦,补气生血,钩藤清热去火,平肝熄风,与黄芪相配,能相互牵制药性,大剂量黄芪有降压利尿,扩张血管作用,大剂量钩藤有解痉镇静作用,两药合用能更好地调节老年人血管舒缩功能。杜仲滋补肝肾,黄柏泻火燥湿,首乌、白芍滋养肝血,当归、川芎补血活血。全方八药相互协调,使机体气壮血旺则阴平阳秘,能有效地调节老年人脏腑气血功能
八味降压汤具有益气补血、升降阴阳的作用,主要治疗高血压病、中风先兆症,也可治疗血管性头痛、老年性耳鸣、老年抑郁症、老年性皮肤瘙痒症、老年性习惯性便秘等。伴失眠、烦躁者,加龙齿、炒酸枣仁各30 g,栀子10 g;下肢麻木疼痛,加鸡血藤30 g,桑寄生15 g,威灵仙15 g;大便溏,加白术15 g;大便秘结,加生地黄30 g。
八味降压汤补气养血、安神止痛,凡高血压病都可加重镇之品,审其阴、阳、虚、实等不同,选用石决明、龙齿、牡蛎、龟甲、鳖甲、代赭石、磁石等药。血压较高或者病情比较顽固,一般降压药物难以取效者,则可结合平肝熄风、苦寒泻火、化痰祛瘀、降气利尿等法综合治疗。后期需注意顾护脾胃,调养心神,常加山药、茯苓健脾宁心。
《来源:齐鲁针灸明医经验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