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经汤:吴茱萸、麦冬、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
月经一月一行,全凭肝经应时疏泄。
无论经行先期,经行后期,经行先后无定期,审其经色淡黑,微有瘀块,舌质偏淡,即属冲任虚寒,血瘀气滞,疏泄失调。
此方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
当归、白芍、阿胶、麦冬补血滋阴。
人参、甘草、半夏、生姜益气和胃。
桂枝、当归、川芎、牡丹皮活血调营。
吴茱萸用量最重,盖欲借此兼疏肝气,配合白芍、甘草柔肝缓急,调理肝经疏泄功能。
合而用之,能呈温经补虚,祛瘀调经功效,尤以经行后期最为适宜。
若无入暮发热,唇口干燥,手掌烦热,牡丹皮可以不用。
若白带较多,舌苔较腻,阿胶、麦冬嫌其滋腻,可以减去。
气滞较甚,可加香附、乌药。
此方治疗痛经,尤具卓效。
经前或经行腹痛,得热稍减,多属寒凝、气滞、血瘀。
常因经期不忌生冷,导致肝经受寒,经脉因寒而收引,气血因寒而凝涩,遂呈挛急不通而痛。
方中吴茱萸、桂枝、生姜温经散寒,消除引起经脉挛急原因。
配伍白芍、甘草柔肝缓急,专解痉挛,痛而喜得温按,用此若合符节。
吴茱萸可以疏肝解郁,川芎、当归、牡丹皮可以活血行瘀,腹痛因于血瘀气滞,胀痛不适,块下痛减者,用此可谓对证。
由于此方兼顾气血郁结和经脉挛急两个方面,所以疗效显著,应用机会也较其他几证为多。
寒甚者,重用吴茱萸、桂枝、当归。
气滞甚者,更加乌药、小茴香、香附、木香。
瘀滞甚者,重用川芎、当归。
挛急甚者,重用芍药、甘草,更加细辛散寒解痉。
妇人久不受孕,原因很多。
有因禀赋不足,发育不良而致者;有因失血过多,劳伤亏损而致者;有因气滞血瘀,痰湿凝结,阻于胞系而致者。
此方吴茱萸、桂枝可以温经散寒,疏通气血。
当归、川芎、牡丹皮可以活血祛瘀。
半夏、生姜可以祛除痰湿。
凡因冲任有寒,气血壅滞不通而不受孕,投此可谓适宜。
人参、甘草大补元气,阿胶、当归、白芍、麦冬滋补阴血。
凡因虚损而不受孕,投此亦可增强体质,促进发育。
一方兼顾虚、滞两个方面,用于不孕,曾用4例获效。
此方体现温经祛瘀、补虚祛瘀、活血止血三种治法。
温经祛瘀与补虚祛瘀二法易于理解,着重研究此方治疗漏下之理,也就成为学习此方重点、疑点。
只有对于瘀不去则血不循经机理有了透彻认识,才能明白出血证候何以还要使用活血药物之理。
其次应该注意气、血、津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应注意虚与实间的关系,只有深入理解相互间的联系,才对此方何以需要兼顾气、血、津、液、盈、虚、通、滞之理,有深刻认识。
应用
使用本方,应当谨守冲任虚寒,瘀血阻滞病机。
以经行后期和痛经最为常用,疗效亦佳。
凡见月经30~40天以上才来,经色淡黑,即可投此。
痛经以小腹觉冷,或得热痛减为其辨证要点。
如小腹冷痛甚者,可加小茴香、艾叶、细辛,增强温经散寒之功。
经行或经前小腹胀痛,可加香附、乌药行气止痛。
漏下色淡不止者,去牡丹皮,加炮姜、艾叶、熟地黄温经补血止血。
气虚甚者,加黄芪益气。
余曾用此方治疗产后瘀血阻滞,色素沉着之蝴蝶斑及1例女子唇口生须获效。
——本文摘自《中医治法与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