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医食疗 我要投稿
秋季有“三防”!霜降后,妙用柿子和萝卜
作者:闫玉红来源:广东省中医院 2024-11-02 [健康] [中医食疗]

霜降时,一些地方有登高、吃柿子和拔萝卜的风俗。

 

01

秋季时节,秒用柿子和萝卜

柿子甘寒滋润,有利于缓解秋燥。一些小孩子口干舌燥、大便干燥,吃了柿子就可以缓解。但是柿子一定不能空腹时吃,容易引起胃痛。而且,柿子糖分很高,血糖异常的人也不能大量地吃。

另外,霜降拔萝卜,这也是民间的一个经验。吃萝卜的方法有好几种,如泡成酸萝卜,爽口开胃。

而老广十分熟悉的耙齿萝卜,其干香甘甜。在东莞地区,经过特殊工艺,人们把其做成耙齿萝卜干,煮出来的汤非常甘香,有健脾、消积、益气之效。所以,当地人喜欢把耙齿萝卜干和牛腩一起煲汤,顺气、养脾胃。这个时节,如果觉得自己消化不好,肠胃胀气,大便溏稀的时候,不妨煲上一盅这个汤来喝。

 

02

秋季有“三防”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保持看到希望之感,避免去想一些比较悲观的事物。

霜降有三防, 一是“防秋悲”,不要让悲伤、悲凉的情绪影响,要看到积极的、乐观的一面。

二是“防秋燥”,饮食尽量以滋润、润燥为主,不要吃太多煎炸燥热和烧烤。

另外还要“防秋寒”。所谓“寒露不露脚”,其实过了寒露之后,不要穿得少。霜降开始,一定要特别注意保暖,适当添衣。

 

 

03

名医小帮手:柿子和萝卜可以怎么吃?

1

柿子

常言道:“柿子全身皆是宝,秋天吃正好。”柿子及其制品有着极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

2

鲜柿子

中医认为,鲜柿子味甘、涩,性寒,归心、肺、大肠经,具有清热、润肺、生津、解毒的功效。因此,在温燥的秋季时节,适当吃点柿子,可以清热养阴,收敛津液,解燥热。

现代研究表明,柿子含有蛋白质、维生素、果糖、葡萄糖、膳食纤维等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可以降低血压、保护心血管、消炎镇痛、助消化、缓解慢性腹泻、增强机体免疫力等等。

3

柿饼

取成熟的柿子,削去外皮,日晒夜露,约经一月后,放置席圈内,再经一月左右,即成柿饼。相对鲜柿子而言,柿饼的寒性降低、收涩作用减弱,转变为甘、平的食物,适合大部分人食用。

4

柿霜

有些柿饼表面有一层白霜,是柿子在晾晒过程中水分蒸发,糖分结晶积累到表面,析出糖分而形成的。《本草纲目》记载:“柿霜乃其津液,生津化痰,清上焦心肺之热,治咽喉口舌疮痛。”柿霜味甘,性凉,有较好的清上焦热的功效,比如心烦、口舌生疮、喉咙痛、肺热干咳等,吃点有柿霜的柿饼可以缓解。

5

柿蒂

我们吃柿子的时候会把“没用”的柿蒂扔掉,但它是中国药典收录的一味中药材。

柿蒂是柿子上干燥宿萼,果实成熟时采摘,洗净,晒干,便可以入药。其性平,味苦、涩,归胃经,具有降逆止呃的功效,能够增强胃肠道的消化能力、抑制平滑肌收缩、减少腹部的胀气,用于胃失和降引起的呃逆、嗳气、噎膈反胃等。柿蒂的作用比较平和,日常生活中,打嗝、胃胀、嗳气等,可以用5-10克的柿蒂,沸水冲泡喝,有一定缓解作用。

秋食柿子,虽好处多多,由于柿子性味、成分的影响,也有一些食用禁忌。

1)不建议食用未成熟、口感发涩的柿子。

2)外感风寒、空腹的人群不适宜食用。

3)脾胃虚寒体质的人群不建议食用鲜柿子。

4)血糖偏高、糖尿病患者尽量少食柿子。

5)服用铁剂时,不建议食用柿子。

 

 

1

萝卜

白萝卜,采收于秋季。其性凉,味辛、甘,具有清热生津、下气宽中、开胃健脾的功效。肺金旺于秋,而白色食物入肺经养肺,因此秋季吃些白萝卜可润肺生津、顺气化痰。

2

萝卜鲫鱼汤

材料:白萝卜250克,鲫鱼一条,葱、姜、油、盐适量。

做法:

1)鲫鱼去内脏,洗净,沥干水分;

2)白萝卜切丝,葱切段,生姜切片;

3)将鲫鱼煎至两面金黄,加入适量开水,煮开至鱼汤变成奶白色;

4)加入白萝卜、姜,再煮20分钟,加入少量盐、葱花即可。

功效:温中下气,健脾和胃。

3

萝卜干

萝卜经过加盐腌制、晒干以后变成萝卜干,其行气消滞的作用会显得更柔和。

老菜脯就是陈年萝卜干,经过多年发酵,颜色由棕黄变成黑亮,有特殊的药香味,可以消食去积、健脾化滞,帮助消化、增进食欲。但腌制制品不可多吃。

4

老菜脯粥

材料:老菜脯、干贝、干鱿鱼、肉沫、虾仁、米、姜丝、香芹、胡椒粉。

做法:

1)将老菜脯切丁,炒香;

2)锅中加水,水开后加入大米、干贝、干鱿鱼,搅拌一下以防粘锅;

3 )大火煮至米八分熟,加入老菜脯和姜丝,继续熬煮5分钟;

4)再加入虾仁、肉沫,加入适量的油、胡椒粉,搅拌均匀后加入香芹。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