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医临床 我要投稿
一张国医大师治疗慢性肠炎的专方
2024-05-05 [中医临床]
炎症性肠病,临床上常见的有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等,尽管目前西医治疗手段有了很大进步,但仍然缺乏积极有效的方法,临床疗效不尽人意,中医对于慢性炎症性肠病有其独特的疗效。

对于慢性炎症性肠病,我在临床上除了按辨证治疗外,喜用恩师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的仙桔汤加减,每每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一得之见,不敢私密,乐与同道交流耳。

 

腹痛、腹泻、大便带有黏液,是慢性结肠炎的主要症状。腹痛呈阵发性、痉挛性,疼痛的部位在左下腹,痛时即要解大便,大便后疼痛减轻,是其主要特征。与此症状相类似的疾病,尚有慢性痢疾、肠易激综合征等。本病属于中医的“下利”“腹痛”“泄泻”“休息痢”等范畴。但无论何种,彻底治愈均属不易。

 

朱良春先生的“仙桔汤”,适当加减,对该病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其组方为:仙鹤草30g,桔梗8g,木槿花9g,白术9g,白芍9g,木香5g,槟榔1.2g,乌梅炭1.5g,白头翁10g,甘草5g。

 

朱良春先生曾有论曰:

“慢性泄泻,迭治不愈,缠绵难解者,辨证往往有脾虚气弱的一面,又有湿热滞留的存在,呈现虚实夹杂的征象,所以在治疗上,既要补脾敛阴,又须清化湿热,才能取得效果。

 

余之仙桔汤即据此而设,主治脾虚湿热型慢性泄泻。适用于久泻便溏,夹有黏冻,纳呆肠鸣,腹胀乏力,苔腻舌尖红,脉象细濡等症,包括过敏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痢疾急性发作者。

 

其中,仙鹤草除善止血外,并有治痢、强壮之功。《滇南本草》载该品‘治赤白痢’。个人体会,本品不仅可治痢,还能促进肠道吸收功能的恢复,而对脾虚湿热型慢性泄泻最为有益,可谓一药数效。

 

桔梗,《名医别录》载‘利五脏肠胃,补血气,温中消谷’;《大明本草》载‘养血排脓’;《本草备要》载治‘下痢腹痛’。久泻用其排脓治痢,凡大便溏泻夹有黏冻者,用桔梗甚效。


白术、木香健脾调气白芍、乌梅、甘草酸甘敛阴,善治泄泻而兼腹痛者,腹痛甚者可加重白芍、甘草之用量,白芍用至15~30g。

 

白槿花甘平,清热利湿,凉血,对下焦湿热能迅速改善症状。槟榔本是散结破滞、下滞杀虫之药,小量则善于行气消胀,用于腹泻而腹胀较甚者。

 

芩、连宜少用、暂用,因苦寒之味,过则伤脾,损阳耗阴,久泻脾虚尤需注意。白头翁配白槿花,可增强清泄湿热之效而无弊端。

 

脾虚湿热之久泻,处理不当,往往顾此失彼。甘味健脾之品,过则助湿生热;苦寒燥湿之属,重则伤阳损阴。仙桔汤补泻并施,有健脾敛阴、清泄湿热之功,对虚实夹杂之症,既不壅塞恋邪,亦无攻伐伤正之弊。

 

本方桔梗伍槟榔,升清降浊;槟榔伍乌梅炭,通塞互用;木香伍白芍,气营兼调。方中无参、芪之峻补,无芩、连之苦降,无硝、黄之峻猛,盖肠道屈曲盘旋,久痢正虚邪伏,湿热逗留,一时不易廓清,进补则碍邪,攻下则伤正,故宜消补兼行,寓通于补,始与病机吻合。”

 

余在临床治疗慢性炎症性肠病,每取朱良春先生之方中仙鹤草、桔梗二味

 

若脾气下陷,腹泻水样便不臭,久治不能痊愈者,每合补中益气汤

 

若有肾阳不足,洞泻不止,或痢下无度,四肢不温,身寒怕冷者,每合真人养脏汤或四神丸

 

若有肝强脾弱之病机,症见腹痛则泻,泻后痛减者,每合痛泻要方

 

大凡久泻水样便,必以收敛固涩为佐,方可取得良效,余每在方中加入石榴皮、赤石脂

 

若大便秽臭,内有湿热或积滞,则每伍以苦参清热化湿,山楂、神曲、制大黄消积滞,待湿热清、积滞除,则转手健脾补肾以为治。

 

 

下面看几则临床治疗实例。

 

  1.糜烂性直肠炎1年余案

 

曾某,男,67岁。

 

【2015年12月24日初诊】因大便次数增多反复发作1年余,大便夹有黏液、暗红血液,便后滴鲜红血液数滴,于我院肛肠科住院,诊断为“内痔,糜烂性直肠炎”,已行内痔手术,现仍住院。现症见:大便日4~5次,呈水样便,有黏液,无便血,腹胀则便,便后胀缓,腹中肠鸣,进食油腻则加重,近1年消瘦20余斤。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肠镜:直肠病变性质待定,溃疡性结肠炎?其他?内痔,糜烂性直肠炎。

 

西医诊断:糜烂性直肠炎

中医诊断:泄泻

病机:肝强脾弱

治法:抑肝扶脾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痛泻要方加减

 

白   参10g,茯   苓30g,扁   豆15g,

白   术10g,防   风10g,白   芍15g,

陈   皮10g,桔   梗10g,仙鹤草30g,

葛   根30g,山   楂30g,神   曲10g,

赤石脂10g,石榴皮15g,炙甘草10g。

14剂

 

辨治思路详解:本病的辨证要点有二:①大便日行4~5次,呈水样便,进食油腻则加重,说明脾虚不能运化;②腹胀则便、便后胀缓与腹痛欲泻、泻后痛减相类似,说明肝强脾弱。

 

因此,治疗以白参、茯苓、扁豆益气健脾,陈皮、防风、白芍、白术抑肝扶脾,山楂、神曲以助消化,赤石脂、石榴皮收敛止泻,葛根升清止泻。仍用朱氏经验,在方中加入仙鹤草、桔梗。

 

【2016年1月7日二诊】大便成形,日2~4次,黄色软便,偶带血丝、黄色黏冻,消瘦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上方加苦参10g,白及20g。14剂。

 

辨治思路详解:大便偶带血丝、黄色黏冻,说明在脾虚的同时夹有湿热,故加苦参清热燥湿,另用白及收敛止血。

 

【2016年2月16日三诊】诉服上方后大便正常,又自购14剂。现大便每日2次,质地正常,无黏液冻,无其他明显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参苓白术散加黄芪30g,仙鹤草30g,白及15g。14剂。

 

辨治思路详解:大便已正常,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健脾以善其后。

 

  2.五更泻1年余案

 

刘某,女,61岁,重庆市人。

 

2014年3月27日首诊】五更泻1年余,大便完谷不化,时有腹胀,气短乏力,畏冷,长期反复牙龈肿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西医诊断:慢性结肠炎

中医诊断:泄泻

病机:脾肾阳亏

治法:温肾健脾

 

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黄   芪30g,白   参 5 g,干   姜5g,

白   术10g,白茯苓15g,补骨脂10g,

吴茱萸 5 g,肉豆蔻10g,五味子10g,

山   楂30g,木   香 3 g,炙甘草10g,

柴胡5g,升麻5g制附片5g(先煎)

14剂

 

辨治思路详解:五更泻临床上最常见的病机为脾肾阳虚,此案五更泻1年余,畏冷,脉沉细,为下焦元阳衰微之象。长期反复牙龈肿胀,为元阳亏虚,虚火上浮。对于此证的治疗不可落于俗套,以清阳明之湿热为治,而当温补阳气,盖对此类虚浮之火,“温之则浮焰自熄,养之则虚火自除”

 

时有腹胀,大便完谷不化,气短乏力,久泻不止,不仅存在脾阳不足,而且亦有脾气下陷之病机。因此,对于该证的治疗,不仅要温补元阳、收敛止泻,而且要温脾阳、升中气。

 

故方以四神丸(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温肾止泻,附子理中丸温阳健脾,黄芪、白参、升麻、柴胡升补中气,伍山楂健脾消积,木香理气。

 

【2014年11月6日二诊】患者喜形于面,诉路途遥远,不便复诊,服上方有效,连服近8个月,五更泻已愈,并言原有心脏病、心脏扩大病史,近期复查,各腔值均恢复正常,目前唯多进食油腻之品,大便易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处方如下:

 

白参10g,白术10g,茯   苓15g,

扁豆10g,砂仁 6 g,陈   皮10g,

山楂10g,神曲10g,肉豆蔻10g,

炙甘草10g。

20剂

 

辨治思路详解:诸症尽解,唯进食油腻便溏,说明仍有脾虚不能健运,故改方以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加山楂、神曲消积。

 

患者诉心脏改善,实属意外附带疗效。余在临床治疗心衰以升补宗气、健脾气、温肾气入手,每每获效满意,观此案用方,其三法皆备,其效虽在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3.腹泻17年案

 

李某,男,67岁。

 

2014年9月18日首诊】诉1998年以来大便一直溏泻,日行数次,完谷不化,有油腻样物漂浮便上,中西迭治,未能有效。近半年来,小便频数,尿少而痛,尿等待,解时少腹胀,四肢不温,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腹部B超:前列腺钙化灶。血尿酸高,自服碳酸氢钠片,每次1g,日2次。

 

西医诊断:慢性肠炎,前列腺炎

中医诊断:泄泻,癃闭

病机:中气下陷,水湿内停

治法:益气升阳,化气行水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加减

 

黄   芪30g,白参10g,升麻3g,

柴   胡 5 g,葛根30g,陈皮10g,

桔   梗10g,云苓15g,猪苓15g,

泽   泻10g,白术10g,桂枝10g,

炙甘草10g,琥珀0.5g(冲服)

7剂

 

辨治思路详解:大便一直溏泻,日行数次,完谷不化,有油腻样物漂浮便上,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为典型脾气亏虚、不能运化之象。视其前方,健脾消积之方用之无效,何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久泻不止,不唯脾气虚,亦多有中气下陷。且患者半年来小便不畅,小腹胀,为脾虚清气不能上升,则浊阴不能下降之证,即《灵枢·口问》所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治当以健脾益气,升清降浊,化气行水。施方以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五苓散加人参),加葛根以升清止泻,佐桔梗宣肺以畅下焦,此丹溪治癃闭之“提壶揭盖”法也,伍琥珀利尿通淋。《本草衍义补遗》说:“琥珀属阳,今古方用为利小便,以燥脾土有功,脾能运化,肺气下降,故小便可通。”

 

【2014年9月25日二诊】解小便已不痛,等待时间减短,大便好转,肢体凉,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细。

 

上方加制附片3g。10剂。

 

辨治思路详解:前用益气升阳降浊法,二便均有明显改善。《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且肢凉,脉沉细,故加附片助桂枝以通阳化气。

 

2014年10月9日三诊】大便成形,小便畅而尿细,肢体凉,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处方如下:


 

白参10g,黄芪20g,陈皮10g,

山楂30g,神曲10g,葛根30g,

桂枝 5 g,茯苓15g,白术10g,

泽泻10g,猪苓10g,琥珀1g(冲服)

10剂

 

辨治思路详解:上方有效,仍守其大法,加山楂、神曲健脾以助运化。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