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养生保健 我要投稿
年末应酬多, 为大家送上解酒护肝小妙招
来源:广东中医药 2023-12-31 [健康] [养生保健]
正值元旦假期,又临近年末,各种应酬聚会也多了起来。饭桌上,大家吃得开心聊得尽兴的同时免不了喝上几杯酒,但是如果一不小心喝多了,就会给身体带来不好的影响。应该如何缓解喝酒后带来的不适症状呢?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味具有解酒作用的中药和几个解酒小妙招。

01

葛根解酒

 

关于葛根解酒,古籍中早有记载。《食疗本草》云:“(葛根)蒸食之,消酒毒。”《证类本草》记载,葛根“能治天行,上气呕逆,开胃下食。主解酒毒,止烦渴”还能“解酒毒,身热赤,酒黄,小便赤涩”。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葛根中含多种黄酮类成分,主要活性成分为大豆素、大豆苷、葛根素等,这些成分能够促进乙醇的分解,从而达到解酒的效果。除了解酒,葛根还具有解痉止痛、改善冠状动脉循环、改善心肌代谢、降血糖等功效。

 

粉葛以根入药,中药名为葛根,其实新鲜的粉葛还可入菜,具有食疗价值。现推荐1款解酒的葛根茶和3款用鲜粉葛及葛粉制作的药膳。

 

 

葛根茶

 

 

材料:葛根15g,冰糖5g。

 

做法:葛根洗净,切成薄片,沸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茶味淡为止。

 

功效:清热解毒,解酒醒酒,护肝健胃。适用于饮酒损伤脾胃导致的口渴、胃口不佳等。也可将葛根更换为葛花15g,解酒效果亦佳。

 

 

粉葛老桑枝煲鲮鱼

 

 

材料:鲜粉葛250g,老桑枝60g,鲮鱼200g,盐适量。

 

做法:鲮鱼去鳞,内脏洗净,煎至双面微黄色。鲜粉葛去皮,切块。锅内加适量清水,三食材一起煲至熟烂,放适量盐调味即可。

 

功效:解痉活经,活血行气,祛风湿,健筋骨。适用于风湿骨痛,感冒后四肢及颈项痛。

 

 

粉葛黑木耳煲瘦肉

 

 

材料:鲜葛粉250g,黑木耳12g,猪瘦肉150g,盐适量。

 

做法:鲜粉葛去皮洗净,切块。黑木耳用清水浸发洗净,同瘦肉煲至熟烂,放适量盐调味即可。

 

功效:滋阴养血和血。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栓塞症等。

 

 

桂花葛粉羹

 

 

材料:葛粉50g,桂花蜜适量。

 

做法:用少量凉开水适当调匀葛根粉,再用沸水冲化葛根粉,使之成为晶莹透明黏稠状。再加入适量桂花蜜,搅拌均匀即可食用。

 

功效:清火降热,生津解渴。适用于发热、口渴、心烦、口舌溃疡等。

 

 

 

02

解酒茶饮

除解酒葛根茶和葛粉制作的药膳外,再给大家分享3款简单快速的自制解酒饮品。

 

 

1)一款茶饮解酒

 

 

材料:取薄荷5克、菊花10克、葛花5克、山楂15克、白茅根 15克。

 

用法:水煎服或冲泡代茶饮。

 

功效:方中,薄荷味辛,性凉,归肝、肺经,可散热疏风、疏肝解郁、辟秽解毒。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薄荷有良好的解热发汗、消炎和保肝利胆效果,能预防宿醉头痛,抵御酒精对肝脏的伤害,防治酒精肝,还能促进口腔流涎、增进食欲、增加胃黏膜供血量,改进消化功能,有益于治疗食积不化、解除胃脘涨滞。

 

 

2)糖水或盐水解酒

 

 

中医认为,白糖润肺生津,可解口干燥渴,能治中虚脘痛。服用适量的白糖水,能稀释胃中酒精浓度,减少酒的吸收。糖分吸收后使血糖浓度增加,酒在血液中的浓度降低,使酒精在体内代谢和排出加快,达到醒酒解酒的目的。此外,口服淡盐水,也可达到稀释胃中的酒精和降低血中酒精浓度的作用。

 

 

3)果蔬解酒

 

 

鲜橙、甘蔗、生梨等鲜果榨汁饮服可以解酒,另外,蔬菜里面,可将鲜藕捣成藕泥,取汁饮服。还可用白萝卜汁加红糖,每次饮用一杯。

 

 

 

03

两个解酒小妙招

 

 在饮酒前 

 

1)喝牛奶、酸奶

我们可以适当喝一些牛奶、酸奶,奶类中的蛋白质与胃酸碰撞后,会发生凝固,贴附在我们的胃壁上,一方面保护胃壁免受酒精的刺激,一方面也可延缓胃部吸收酒精,避免空腹饮酒。

 

 2)按关冲穴解酒 

关冲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能够促进水液的代谢,也有促进水谷之酒精代谢的作用。饮酒前,用指甲掐按无名指上小指那一侧指甲盖右后方0.1寸处的关冲穴,能够减少醉酒几率。

 

 在饮酒后 

食用一些煮的比较软烂的面食,易消化,碳水化合物能快速转化成葡萄糖,为人体供血、供能,而面食在发酵过程还可以中和胃酸,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酒后忌饮茶

 

《本草纲目》中记载:“酒后饮茶伤肾,出现腰腿坠重,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

 

现代医学研究也指出,茶会刺激胃酸分泌,使酒精更容易损伤到胃黏膜。同时,茶中的咖啡因和酒精一样会导致心跳加速,更加重了心脏负担。

 

虽然解酒方式千千万,但为了身体健康,适量、少量饮酒才是上上策。■

 

 

【来源:本文内容综合整理自中国中医、四川中医药等微信】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