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医疗资讯 我要投稿
服务好患者就医“最后一公里”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2023-07-28 [医疗] [医疗资讯]
四川省简阳市中医医院牵头联合多家基层卫生院成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进一步实现“小病不出村、常病在乡镇、大病不出县”,使中医药优势在基层得到充分发挥——

为加快县域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2019年10月,四川省简阳市医改领导小组决定由简阳市中医医院牵头,联合城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马中心卫生院、云龙中心卫生院3家基层医疗机构及辖区村卫生室,组建简阳市中医医院医共体(以下简称“医共体”),纳入成都市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医共体现有成员单位10个,于今年3月纳入四川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

简阳市中医医院党委书记邓治林介绍,自医共体组建以来,该院坚持把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民生工程和发展机遇,认真履行医改职责,围绕工作重点、工作难点探讨解决办法,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将总院分院资源有效整合,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整合,稳步推进医改工作的落实落地,力争让每一个细节做到让患者看得见、让群众感受得到,切实解决了群众看病就医“最后一公里”的各种急难愁盼。

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医共体在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有2个,云龙分院门诊和住院总量分别达到4.2万余人次和3931人次,较上一年分别提升4.3%和33%;镇金分院门诊和住院总量分别达到3.5万余人次和1803人次,较上一年分别提升6.06%和90.79%,切实满足了群众健康需求,为简阳市进一步实现“小病不出村、常病在乡镇、大病不出县”作出了重要贡献。

 

深度实施管理“三个一”同质化服务触手可及

简阳市中医医院坚持党建引领推进医共体建设,实施行政管理“一家人”的方案,建立医共体管理中心,确定医共体实行资源管理“一盘棋”、人员管理“一张表”、财务管理“一本账”,真正在各方面将各医共体成员单位“攥”成一拳,成为共建共享的“自家人”。

医共体制定了《简阳市中医医院医共体章程》,实行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总院、分院两级管理,总院党委充分授权给分院,由分院负责本单位的管理和运营。管理中心内设办公室和医疗业务、人力资源、财务、医保、公卫、信息、后勤等管理部门,挂靠在总院行政后勤职能部门,推行扁平一体化管理。资源集约配置建立“六大中心”,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区域互认。贯通服务链,强化医共体内床位、号源、设备统筹管理使用。

71岁的简阳市云龙镇居民刘再云(化名)前段时间因跟骨骨刺疼痛难忍,到云龙镇中心卫生院(简阳市中医医院云龙分院)检查。通过该院和简阳市中医医院的远程会诊,医生认为刘再云需行跟骨骨刺切除术。3月26日,刘再云在云龙镇中心卫生院接受手术治疗,由简阳市中医医院下派医生实施手术,折磨了他2年的骨刺得到了根治。

据统计,2022年,简阳市中医医院远程中心为分院出具影像诊断报告2.27万份、心电图诊断报告1.08万份。医共体内实现了资源共享、上下贯通、横向连通,真正做到了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路,专家真下沉、群众得实惠。

 

打造县域医疗次中心把更多患者留在基层

作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简阳市中医医院通过在云龙镇和镇金镇两地打造县域医疗次中心,让基层医院具备了综合医院的服务能力,把当地患者真正留在了基层。

走进如今的云龙镇中心卫生院,除普通的内、外科外,老年医学科、骨科、胃镜室、重症监护室一应俱全,这些原本在综合医院才有的专业科室,瞄准了基层最常见的专科疾病进行了针对化的打造。从此,当地居民再也不用舟车劳顿地跑到市里大医院去就诊了。

4月23日,家住简阳市镇金镇的居民刘国勇(化名)腹部一阵剧痛,走路都不利索的他被家人送到了镇金中心卫生院。2022年该卫生院加入医共体,在简阳市中医医院的帮扶共建下,已具备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能力,刘国勇的问题得以轻松解决。此外,镇金中心卫生院在总院的指导协助下,开设了中医康复科、外科和眼科等特色科室,受到当地居民的一致好评。

2022年,简阳市中医医院眼科下沉镇金,筛查发现当地白内障患者较多。因为新冠疫情管控,为方便患者就医,总院派遣眼科医生到镇金中心卫生院开展白内障手术64例,今年1~5月,派遣眼科医生开展白内障手术90例。

在这背后,简阳市中医医院坚持点对点地扶优补短,做到责任目标明确、管理团队下沉、专家技术帮扶。根据当地患者疾病特点和实际服务需求,建立起了多个专科科室,并先后在两家基层医院启动了基层二级乙等医院创建和省级基层临床特色科室建设,使之逐渐开始承担一些综合医院才具备的医疗服务。

邓治林介绍,在建设县域医疗次中心的过程中,简阳市中医医院通过“联合门诊”、“联合病房”、下派业务骨干驻点工作,有效解决了两个建设单位医疗资源不足和配置不合理问题,做到片区和周边乡镇群众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均可在“次中心”解决。

 

变“走读”为“驻点”破解人才“下沉难”

“以往针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指导合作模式松散而缺乏明确目标,很难激发下派医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基层医疗水平也得不到实质上的提高。”邓治林始终认为,解决好“人”的问题,是紧密型医共体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决定性因素。在人才体系建设上,简阳市中医医院积极探索“关系不变、双向流动、县管乡用、乡聘村用、上下互动”用人机制,总院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薪,在对医共体成员单位独立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对下派班子成员和专家进行德能勤绩和专项考核。下派人员不仅要协助成员单位开展诊疗服务,还要带动成员单位在业务提升、公卫服务、管理改进等方面落实具体要求以达到考核目标,各项工作同个人绩效考核深度挂钩,一改以往“走读生”式的坐诊、指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进步。

在乡(镇)村两级,医共体实行内部人员柔性流动。在医共体各成员医疗机构执业,只需完善医保备案,不需办理执业地点变更和执业机构备案手续;村医技术力量不足的村卫生室,由乡镇卫生院派驻人员提供延伸服务,力争以人才流动推动各级医共体单位在实际工作中不缺位,真正服务到患者就医“最后一公里”。

2020年7月,简阳市中医医院与云龙分院共建了外科和老年病科,总院下沉医务人员9人担任科室主任、护士长。云龙分院较2019年同期新增门急诊患者630人次、住院患者210人次。与2019年同期相比,住院人次增加了17%,手术台次增加了170%,医疗业务收入增长18%,在下派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云龙分院疾病诊疗水平和业务能力取得巨大突破。

“云龙分院的进步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邓治林说,截至目前,还有多家医共体成员单位在基层就具备了开展外科手术、中医药特色服务的能力,原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也得益于下派人员不遗余力的指导和下沉,通过“联合门诊”“联合病房”的深入推进,医疗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因为专科医生的下沉,医共体实行了‘全科+专科’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专科医生能针对性地对重点人群的病情开展精准化服务,提升了家庭医生服务的深度。”

2022年,医共体成员单位到简阳市中医医院学习、进修20人,总院医疗质控分中心开展现场指导16次、培训9次,同时通过教学查房、疑难病案讨论、业务培训等,指导各分院开展肺功能检测、腹腔镜手术及中医适宜技术等新技术17项,派驻专家在分院开展各类手术369台。医共体各单位真正实现了技术上下贯通,提升了分院综合实力特别是外科能力和中医药服务能力,让分院辖区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三甲医院的医疗技术服务。

 

发挥总院龙头作用让中医适宜技术走进基层

简阳市涌泉镇卫生院与简阳市中医医院共建的中医康复科,几乎每天都“人气爆棚”,多项中医外治服务实现了“从无到有”和“从有到优”。前来涌泉镇卫生院接受针灸康复治疗的患者刘素芬(化名)表示,在这里做颈椎病的针灸康复治疗,既方便又便宜。

刘素芬今年68岁,因为颈椎病时常复发,此前长期需要往返30公里的路程去简阳市中医医院接受康复治疗。但这两年,她只需在家门口的卫生院就能享受优质的中医服务,费用也比之前节约了不少。

简阳市中医医院充分发挥中医龙头作用,驻点涌泉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除了为患者诊疗,还负责规范业务查房、疑难病例讨论、质量控制等工作,使卫生院的中医诊疗技术实现了新突破。目前,涌泉镇卫生院开展了中药熏洗、小针刀、浮针治疗等技术,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特色,就诊患者数量大幅增加。

“简便验廉的中医外治法特别适合在基层推广应用,我们下沉到这里开展工作有充分的用武之地。”简阳市中医医院针灸二科主治医师、涌泉镇卫生院驻点医生邓仲说。2022年9月至今,他同医院的主管护师严敏在这里开展一系列医共体建设工作。在他们的努力下,涌泉镇卫生院中药使用比例和患者中医诊疗参与率大幅度提升,助力该镇实现“小病不出镇”。

邓治林介绍,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过程中,简阳市中医医院充分发挥7个中医质控分中心的指导作用,宣传普及中医治未病知识,帮助基层开展中医适宜技术10项,指导基层建立示范化、标准化的“中医馆”“中医角”,使中医药特色优势在基层得到充分发挥。(陈红)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