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之本,无不由于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脾胃受邪所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精华之气,不能输化而泄泻,泄者大便溏薄,或作或止;泻者大便直下,水去如注。多因湿热伤食,脾受伤而不能渗泄且分利无权,遂致泄泻。
一、五泄
飧泄
飧泄之完谷不化因湿兼风(完谷不化、水谷不分而完出,谓之飧泄),兼恶风、自汗、肠鸣、脉弦者,宜胃苓汤加升麻、防风。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
——《内经》
今清气下降而不升则风邪入而干胃,是木贼土。故冲和之气不能化而令完物出。
或饮食太过,肠胃受伤,亦致水谷不化,宜下者举之而兼消克,加减木香散主之,飧泄脉弦,腹痛而渴及头微汗,宜防风芍药汤。
加减木香散
木香 良姜 升麻 人参 槟榔 神曲 白术 肉蔻 吴萸 干姜 陈皮 砂仁
防风芍药汤
防风 白芍 黄芩
溏泄
溏泄证见肠垢污积,乃湿兼热也(脉数,溲赤涩,所下稠黏垢秽,宜黄芩芍药汤合益元散)。
黄芩芍药汤合益元散
黄芩 白芍 甘草 滑石 朱砂
鹜溏
鹜溏之证,澄清溺白湿兼寒也。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内经》
大便如水,其中稍有结粪,清冷如鸭粪,脉见沉迟,小溲清白,理中汤加橘红、茯苓治之。若泄不已更加附子。
洁古云:“鹜泄当用升麻、附子、干姜之类。寒泄必须早暮服药,盖早服暖药至暮药力已尽,无以敌一宿之阴气,故必再服也。”
濡泄
濡泄之证,身重脉软,是湿自胜。
《内经》曰:“湿胜则濡泄”,缘土虚不能制湿,湿反胜而成病,故腹不痛而肠鸣溺少、利下多水,宜五苓散主之。
滑泄:
滑泄之证,久下不禁,湿胜气脱,大孔如竹筒直下不止,宜用扶脾丸,或补中益气汤加诃子、肉蔻或四柱饮或六柱饮。
四柱饮
茯苓 人参 附子 木香 加姜盐。
六柱饮
四柱饮加肉蔻、诃子。活人书有白术,无诃子。
扶脾丸(东垣)
白术 茯苓 橘皮 诃子肉 炙草 乌梅 干姜 藿香 红豆 肉桂 麦芽 神曲 荷叶 烧饭为丸。
二、其他分类
除上述五泄,尚有以下多种:
胃泄:面黄而饮食不化,宜理中汤。
脾泄:呕吐而腹胀注下——食后饱满,泻后即宽,宜香砂六君子汤。
大肠泄:泄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宜五苓散加木香。
小肠泄:溲涩而便脓血,小腹疼,宜先下之,继用清利。先用木香槟榔丸,继用葛根芩连汤加滑石。
肾泄:五更便泄,足冷腹痛,宜四神丸加人参、沉香,甚则用熟附、茴香、川椒。
肝泄:木旺侮土,腹痛兼胀。脾虚致泄,肝旺致有胀痛,此与伤食不同,伤食腹痛得泻便减,今泻而痛不止,故责之土败木贼,故宜泻肝培土,异功散加川楝子、元胡。
痰泄:胸满泄泻,脉弦滑,甚则呕吐,其人神必不瘁,色必不衰,时泄时止,复又作泄,腹中觉冷,隐隐微痛,宜厚朴二陈汤。肥人滑泄多属痰,脉滑责之痰,不食不饥亦责之痰,可用青州白丸子。
食泄:泻下臭腐,噫气作酸,腹痛而泻后痛减,宜香砂胃苓汤或保和丸加砂仁、豆蔻。
大瘕泄:里急后重,多次入厕,而不能便,茎中痛。乃寒湿化为湿热。此似痢非痢,所下皆是粪水,宜八正散加木香、槟榔。
伤酒泄:晨起必泄,素嗜酒而积,经年不愈,宜葛花解酲汤或理中加葛根配合香连丸。
暑泻:夏月暴注水泻,脉虚细而口干烦闷,为肠胃之暑湿。
凡夏月泄泻,干葛为要药,暑火泻者加川连,兼腹胀者加厚朴、茅苍术,兼虚者加白术、扁豆,暑食泻者加神曲、木香,暑湿泻者加苍术、泽泻、银花炭、益元散,小便赤涩加木通,兼烦加栀子、淡竹叶,或加黄芩炭,兼呕加半夏、厚朴、竹茹、藿香,若伤暑而又伤生冷宜连理汤。
以上虽泄证多端,多不离乎脾伤积湿,治法则初用调中分利(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如小便少者尤宜利水,如小便如常,不必再利,惟燥脾而已,如兼口渴则利水与燥脾俱不用。
但看溺赤、口渴、苔黄、脉数,为有热,即《内经》云:“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宜芩连之苦寒治之,如溺短而色不变,脉虚无力则补益无疑!
然泻伤津液,口内必渴,小便赤涩不数,苔不黄者,未可便断为热。
继用风药燥湿,久则升提,滑须固涩,风兼解表,寒佐温中,食者消之,痰者化之,虚者补之,热者清之,随证施治为当。
三、泄泻治法有九
一曰淡渗。使湿从小便去。可用五苓散治之。
二曰升提。注迫下陷,惟鼓舞胃气上腾,则注下自止。如地上潮湿,风之即干,所谓下者举之是也。可用补中益气汤治之。
三曰清凉。热淫所致暴注下迫,苦寒诸剂用涤燔热,所谓热者清之是也。可用黄芩芍药汤治之。
四曰疏利。痰凝气滞、食积水停皆令人泄,随证祛逐勿令稽留。《内经》云:“实者泻之”。又云:“通因通用”。可用保和丸或二陈汤加神曲、麦芽、蛤粉、木香、槟榔。
五曰甘缓。泻利不已,急而下趋,愈趋愈下,泄何由止。甘能缓中,所谓急者缓之是也。可用四君子汤、小建中汤等。
六曰酸收。泻下有日,气散不收,无能统摄,注泄何时而已。酸能收敛,《内经》云:“散者收之”。可用乌梅丸。
七曰燥脾。泄因于湿,湿本脾虚,虚而不培,湿淫转甚。《内经》云:“虚者补之”。可用平胃散、胃苓汤等。
八曰温肾。肾主二便,封藏之本,寓真阳。火为土母,故积虚者必夹寒,脾虚者当补火。《内经》云:“寒者温之”。可用破故纸、肉蔻、茴香、五味子等药。
九曰固涩。注泄日久,大肠道滑,虽投温补未能奏效,须用涩剂,所谓“滑者涩之”。可用桃花粥、赤石脂、禹余粮等。
又有醉饱行房肾气虚乏,湿热乘之,下流客肾,久泄不止者,治宜升阳除湿,可用八味丸加重山药、茯苓,而地黄量减半。
肾司二便,久泄不止,多亡阴及阳,当责之肾,破故纸、肉豆蔻、茴香、五味子之类不可废也。
陈皮、苍术,虽云健胃除湿,救标则可,多服则能泻脾,以其燥能损津液之故。
长夏湿热令行,又岁湿太过,民多病泄,当专以风药,如羌活、防风、升麻、柴胡、白芷之类,必二三剂,缘风能胜湿之故。
泄而少食属胃弱。宜以人参为主,扁豆、橘皮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