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医临床 我要投稿
郭志强教授论治女性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经验
2023-04-18 [中医临床]

郭志强(1940—2020),男,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首都国医名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擅长治疗不孕症、先兆流产、女性生殖道疾病、围绝经期综合征、月经不调等各类妇科疾病,提出“妇人阴常不足、阳非有余”“妇人柔肝胜于疏肝”观点,并创立“郭氏序贯疗法”,对女性生殖道感染疾病的病机及治疗有独到见解。

 

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urealyticum,Uu)是一种生殖道内常见的致病菌,主要经性交传播,在生殖道黏膜损伤、机体免疫力低下等特定条件下可造成泌尿生殖道感染,多数患者初期无明显临床表现,长期感染可引起尿道炎、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甚至导致不孕不育、反复自然流产、胎膜早破等疾病,且可协同人乳头瘤病毒(HPV)导致宫颈癌的发生。研究显示,生殖道感染人群中Uu感染率较高,但由于Uu感染的临床表现具有隐匿性及不典型性,临床实际感染率常高于已统计的感染率。西医常根据妇科拭子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选择相应抗生素进行治疗,但患者耐药情况日益严重。中医药治疗在改善患者症状,降低Uu耐药性,提高Uu转阴率及预防Uu感染复发等方面有一定优势。

 

 

郭教授认为,该病由湿热毒蕴、虫蚀阴中所致,且久病夹瘀、脏腑虚损,治疗可从“毒、虫、瘀、虚”四个方面论治,巧用经典方剂化裁,攻补兼施,中“症”即止,同时注重煎药细节和生活调摄。祛邪补虚为治疗总原则。

1.邪实为重,首当清热解毒祛湿

湿热毒蕴型Uu感染临床常表现为带下过多、色黄绿如脓、黏稠秽臭,或伴有外阴灼热瘙痒,下腹疼痛,舌红,苔黄腻等,病程较长且不易治愈,因湿热毒邪非一日形成,病邪性质顽固难以速去,正如吴瑭在《温病条辨》中所言:“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郭师临证常以清热解毒祛湿为治法,善用大量解毒祛湿药物,常用五味消毒饮和易黄汤加减治疗,用菊花、金银花、紫背天葵、黄柏、车前子等药。若患者伴有小便频数短赤、灼热刺痛、浑浊如脂的症状,常合用八正散以清热泻火、利水通淋。若湿热耗津伤阴,致阴津亏虚,可加用生地黄、地骨皮、麦冬等养阴生津。

2.虫蚀阴中,兼顾杀虫止痒

针对虫蚀阴中的病机,郭师主张治病求源,在清热解毒祛湿的同时兼顾杀虫止痒,尤其是阴痒明显的患者,应重视杀虫药的运用,常用苦参、白鲜皮、百部。苦参以清为补,善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唐本草》记载其“疗恶虫”,《本草正义》亦载其“大苦大寒,退热降泄,荡涤湿火,其功效与黄芩、黄连、龙胆草皆相近,而苦参之苦愈甚其燥尤烈,故能杀湿热所生之虫”,用量一般为6-12克。现代研究表明,苦参总碱能有效促进阴道黏膜与宫颈的修复,起到抗病毒、杀菌止痒、消灭寄生虫的功效。白鲜皮苦寒,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的功效,亦可杀虫止痒,用量常为5-10克。百部性苦微温,可杀虫灭虱,现代研究表明百部有抗菌、抗病毒、杀虫的作用,对阴虱疗效甚佳。

3.久病夹瘀,少佐活血化瘀

《傅青主女科》指出:“久病不用活血化瘀,何除陈年深固之沉疾,破日久闭塞之瘀滞。”临床中可见部分患者小腹隐痛绵绵,或有刺痛,月经紊乱,经色偏暗,夹有血块,舌质暗伴有瘀斑瘀点,脉涩等,均提示血瘀之象,尤其是病程迁延难愈者更易出现瘀血征象。郭师治疗此类患者常佐以活血化瘀之品以促进血脉运行,血行又可促进气机的畅通。临证常以三棱、莪术相须为用。赤芍、牡丹皮亦是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对。

4.衰其大半而止,注意顾护正气

疾病日久难愈,耗伤正气,易出现虚实夹杂之证;或长时间用清热解毒中药治疗易损伤脾阳,可致正气亏虚;部分患者未进行妇科拭子抗生素敏感试验而盲目用药,导致抗生素广泛耐药,使病情反复,久治不愈。此类患者病机属本虚标实,可见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薄、异味不显,或伴见神疲乏力、四肢倦怠或不温、少腹隐痛、食少便溏、舌胖苔白腻、脉沉缓或细等症状、体征。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祛邪或扶正上有所侧重,因人制宜,治病求本。湿热毒之象明显时,先祛湿清热解毒治其标,并少佐温润醇厚之品以避免苦寒太过;但在患者虚象凸现、湿热消减时,宜益气扶正、调治本虚,减少苦寒之品,重用补虚之品,如白术、山药、茯苓、黄芪等,以补脾益气、壮脾胃、化湿浊。

郭师强调,临床治疗时不仅要坚持中病即止的原则,还要提倡“中症即止”,如在带下黄绿脓稠症状好转、舌苔转薄白之际,无论Uu是否转阴,均需在邪实与正虚之间精准辨证施治,适时在正邪矛盾转化之时转变攻补治疗方案,勿使苦寒之药运用过猛过久。

此外,注意煎法有度,清热解毒药多为轻质药材,不宜久煎;规范治疗,夫妻同治;生活调摄,增强免疫。

图片

病案举隅

 

患者,女,27岁,已婚,2007年5月30日初诊。

主诉:反复带下异常7年余。患者2000年因带下色黄、量多、伴异味,查Uu阳性,间断口服抗生素类药物,症状时轻时重。2001年2月复查Uu曾转阴,后症状再次反复,多次查Uu阳性,但未予系统规范治疗。2007年2月查Uu再次阳性,阴道B超未见明显异常。刻下症见:乳房胀痛,小腹隐痛、胀闷、发凉,腰背酸痛,无性交痛,带下量多、色黄绿、质黏稠,时有尿频、尿急,小便一日7-9次,夜间2或3次,同房后尿频、尿急明显加重,小便一日14-17次,夜间4-5次,纳眠可,大便可。舌淡暗,苔薄黄,脉细滑。月经史:初潮12岁,周期26-28天,经期5天,量不多,色黑红,夹有血块,月经第一天轻微下腹坠痛。婚育史:孕0产0,现工具避孕。患者此次就诊前已查Uu阳性,可明确诊断,本次就诊未进行Uu等辅助检查。西医诊断: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中医诊断:带下病(湿热瘀阻证)。治以清热解毒、祛湿化瘀。

处方:紫背天葵15克、瞿麦15克、萹蓄15克、野菊花15克、半边莲15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半枝莲15克、车前子10克、黄柏10克、白术20克、苦参12克、百部10克、川牛膝15克。

25剂,药物先煎20min后滤出药液,加水再煎30min,合并两次煎出的药液,分早晚两次温服,经期停药。

嘱停用其他治疗药物,清淡饮食,注意保暖,并嘱其伴侣进行Uu检查,如有感染应规范治疗,治疗期间夫妻同房时注意使用保护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2007年7月10日二诊:患者诉带下色黄、量仍较多、质黏稠,乳房胀痛稍减轻,小腹仍隐痛发凉,胀闷感明显缓解,腰背酸痛减轻,尿频、尿急较前稍好转,小便一日6-8次,夜间2或3次。舌红,苔薄黄,脉细滑。守初诊方继续服药25剂,煎服法及调护同前。

2007年9月19日三诊:患者因就诊不便自行抄方服用,9月4日复查Uu转为阴性。现带下量中、色淡黄、质可,尿频、尿急明显好转,小便一日5-7次,夜间1或2次,小腹无胀闷不适,触诊不凉,乳房胀痛、腰背酸痛好转,舌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滑。近3个月月经规律,色红,偶有血块,月经第一天轻微下腹坠痛,阴道B超未见明显异常。

予初诊方去黄柏、百部、苦参,加甘草10克,25剂,煎服法及调护同前。

服药后随访患者3个月,2007年12月查Uu阴性,带下及小便正常,未诉其他不适症状。

本文摘自朱玉莹、张家蔚等《郭志强从“毒、虫、瘀、虚”论治女性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经验》,特表致谢!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