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
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将手足口病分期、分型如下:
1.第1期(出疹期) 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典型皮疹表现为斑丘疹、丘疹、疱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不疼不痒,皮疹恢复时不结痂、不留疤。不典型皮疹通常小、厚、硬、少,有时可见瘀点、瘀斑。某些型别肠道病毒如CV-A6和CV-A10所致皮损严重,皮疹可表现为大疱样改变,伴疼痛及痒感,且不限于手、足、口部位。此期属于手足口病普通型,绝大多数在此期痊愈。
2.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 少数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肌无力、颈项强直等。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可痊愈。
3.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 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表现为心率和呼吸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时识别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4.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 可在第3期的基础上迅速进入该期。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发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血压降低或休克。亦有病例以严重脑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临床可见抽搐、严重意识障碍等。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危重型,病死率较高。
5.第5期(恢复期) 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部分手足口病例(多见于CV-A6、CV-A10感染者)在病后2~4周有脱甲的症状,新甲于1~2个月后长出。
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一般在1周内痊愈,无后遗症。少数患儿发病后迅速累及神经系统,表现为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脑脊髓膜炎等,发展为循环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患儿病死率高。
辅助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相对增高。咽、气道分泌物、疱疹液、粪便检测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阳性或分离到肠道病毒。
02
西医治疗
一般治疗
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1周内痊愈。首先隔离患儿,接触者应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对症治疗,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积极控制高热,保持患儿安静,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注意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西药治疗
抗病毒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研究显示,干扰素α喷雾或雾化、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早期使用可有一定疗效,若使用利巴韦林应关注其不良反应和生殖毒性。不应使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单磷酸阿糖腺苷等药物治疗。
03
中成药应用
基本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感受手足口病邪所致,由口鼻而入,内侵肺脾,致肺气失宣,卫阳郁遏,则发热、咳嗽、流涕;邪毒蕴于肺脾,肺失通调,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水湿与邪毒互结,上熏口咽,外蒸肌肤,故见手、足、口及臀部发生疱疹。
辨证分型使用中成药
1. 邪犯肺脾证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蓝芩口服液、小儿豉翘清热颗粒。
2. 湿热蒸盛证 抗病毒口服液、丹参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
3. 邪陷心肝证 羚珠散、热毒宁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
外治法
西瓜霜、冰硼散等外用。
04
单验方
1.闫承韵(辽宁省鞍山市中医院)验方——银通散 组成:金银花、通草、黄芩、防风。功效:清热祛风,解毒燥湿。
2.杨映(浙江省温州市儿童医院)验方——清热解毒汤 组成:生石膏、知母、连翘、生地黄、牡丹皮、黄芪、当归、黄芩、黄连、栀子、淡竹叶、甘草。功效:清热凉营,解毒祛湿,补养气血,理气活血。
本文选自《西医中成药合理用药速查丛书——皮肤科中成药用药速查》,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朱明芳,刘朝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