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子过来复诊,一进门就和李老师说,李大夫上次给我开的七副药喝完了,身上出汗明显少了,活动后不像原来那样大汗淋漓了,心烦心悸的症状明显改善,晚上睡觉也好多了。
李老师查阅这个小伙子的档案,这位患者初诊的时候,主诉自己汗多,身体非常容易出汗,吃饭时汗流满面,尤其是活动后更是大汗淋漓,天气不热身上穿的衣服也被汗水浸湿了,出汗过多后就会感觉身体乏力,疲劳,心慌,晚上睡眠质量差,心里烦躁难以入睡,经熟人介绍过来用中药治疗。
患者脉象弦数动悸,舌红苔白,身体阴虚内热,气阴两亏,于是给这位患者处方牡蛎散加桂枝汤加味,患者服用七剂后,今天过来复诊反馈身体出汗的情况好多了,身上也有劲了,活动后出汗明显减少了。
临床常接诊一些患者主诉汗出过多,最容易出现身体乏力,口干口渴,肢体烦热,心悸气短,食欲不振,心慌失眠等症状,严重者会觉得出汗后身体极度的乏力,心中悸动不安,躺着不想动弹,一些女性自汗过多还会伴有浑身肌肉酸疼等症。
我们说汗为心之液,若汗出过多,容易耗气伤阴,气阴亏损,人体就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心悸,口渴,身体倦怠气短等症,在治疗时通常以固敛止汗,益气固表为主,最基本的方剂就是桂枝汤和牡蛎散和玉屏风散,在具体运用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病症辨证用药。
桂枝汤是伤寒第一方,这个方剂我们常用来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而一些病后、体弱而导致的营卫不和,发热自汗,桂枝汤也是首先要用到的方剂,桂枝汤中用了升发的桂枝和沉降的白芍,桂枝使人体的气血阳气升发和疏散,白芍酸敛沉降,收敛补充阴血,还加了保护脾胃的生姜、甘草、大枣,桂枝、甘草辛甘化阳,芍药、甘草酸甘化阴,这五味药相互配合作用于人体,气机有升有降,有散有收,既可以治疗外寒风寒表虚自汗,又可以治疗久病体弱而汗出不止。
牡蛎散由牡蛎、黄芪、麻黄根、浮小麦这几味药组成,这几味药中牡蛎敛阴止汗,黄芪固表益气,浮小麦敛心阴,止虚汗,其中麻黄根我用糯稻根这味药代替,糯稻根也就是出产糯米的糯稻的根,有收敛止汗,养胃阴,除虚热的作用,用于阴虚发热,自汗盗汗,口渴咽干,此外方中还用到了浮小麦,小麦作为我们北方的粮食,最熟悉不过,小麦在五谷中属心,最能养心,汗为心之液,汗多易伤心阴,所以方中加了药食同源的小麦,其实就是用浮小麦的皮去养心,这几味药组成牡蛎散,起到益气除热,固表止汗,宁心安神的作用,用于表虚不固,营阴不能内守所致汗出、心悸、短气乏力等症。
一些久病体弱,气阴两虚的患者,我们还可以根据患者病症加入人参、当归、生地等补气养血生津的药物,一些体热多汗,阴虚内热的患者,我们还可以加石膏、黄芩、黄连、生地、鳖甲、青蒿等清热除烦的药物。出汗的原因很多,不同人群,不同病症,在用药时要仔细辨别,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