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张某,女性,时年52岁,2015年4月28日初诊。
双下肢有针头至黄豆大小瘀点、对称分布,双下肢轻度水肿且皮肤干燥,头汗多,无腹痛便血。半年前有一次发热、头痛、关节痛后出现下肢皮肤皮下有出血,经中西医治疗一直未愈,遂来诊。
首诊证候
主诉:紫癜半年余。
刻诊:舌质暗红,苔白根部黄,脉滑。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肌衄。
西医诊断:紫癜。
证属:湿热内蕴。
治法:清热祛湿,凉血止血。
处方:茵陈五苓散化裁。
茵陈30g,茯苓15g,猪苓15g,泽泻30g,生白术15g,桂枝尖10g,石菖蒲10g,木通10g,白豆蔻15g,黄芩15g,紫草15g,赤芍15g,7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
医嘱:注意休息,饮食宜清淡,忌肥腻辛辣醇酒之品。
【随诊过程】
复诊:2015年5月5日
前药后紫癜症状控制,皮下瘀点无新发,双下肢水肿减轻,但近来感冒,遂改方调治感冒。
按语:《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诸血门》云:“血从毛孔而出,名曰肌衄。”后世治疗肌衄着重于气血论治,如《赤水玄珠》云:“气血亏虚,血随气散者,治宜补血固表,选用当归补血汤、黄芪建中汤、保元汤等方;阴虚火旺者,治宜养阴清火,用凉血地黄汤或当归六黄汤;由胆热而致者,用河间定命散。”刘老师诊治肌衄非常重视舌脉,如本案患者舌质暗红,苔白根部黄,脉滑,说明有湿热内蕴;加之患者双下肢轻度水肿且皮肤干燥,但头汗多,说明水液代谢失常,因而选用茵陈五苓散清热祛湿,再加凉血止血、清热通利之品,故疗效甚好。■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名医工作室供稿,本案内容摘自《三年难得师承录:跟师经方家刘志龙教授记》,黎崇裕编著,2019年7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指导专家:刘志龙 主任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