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医临床 我要投稿
慢性胃炎名家秘验方
2022-04-14 [中医临床]

金延香附汤(董建华)

【组成】金铃子10克、延胡索10克、香附10克、陈皮6克、枳壳10克、大腹皮15克

【功效】行气解郁,活血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或胃溃疡症见胃脘痞塞满闷,胀满与疼痛并重者。

【用法】日一剂,水煎二次分服。

【方解】金铃子行气中之血滞,延胡索行血中之气滞;香附入肝理气解郁止痛,主入气分,行气时兼行气中血滞,为气中血药。上述三药配合,既能活血止痛,又能理气宽中。陈皮理气和胃化湿,与金铃子、延胡索、香附为伍,既能活血止痛和胃,又能舒肝理气,配合枳壳、大腹皮,取其下气消胀除满,通利大小肠。

【加减】如气血郁久,化热化火,伴见灼痛或烧心、反酸者,可加黄连、吴茱萸清火解郁行气,煅瓦楞子化瘀止酸。若见胃脘胀痛,喜温畏寒者,可加用高良姜、肉桂、甘松以行气散寒止痛。如见心烦喜呕、舌红苔黄者,可加山栀、黄芩以清热除烦。

【按语】上消化道疾病常见胃脘部痞塞满闷,嘈杂纳少,大便或干或稀,久之多兼有胀痛,灼痛,或刺痛诸症。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董师认为其总的病机是以气机停滞,脾胃升降失常,以“滞”为重点。因此治疗强调以通降为法,顺应胃的生理特征。又胃为多气多血之府,外邪内积,郁于其中,气血必受其阻。一般初起在气,日久病由气入血,导致气血同病。气滞则血行不利,血行迟缓而形成血瘀。董师常采用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之法进行治疗。所拟金延香附汤舒肝理气,活血和胃,针对病机,每获良效。

 

柴芍和胃汤(张镜人)

【组成】柴胡10克、炒白芍10克、水炙甘草6克、生白术10克、桔梗10克、平地木10克、徐长卿10克、连翘10克、八月札10克、制香附10克

【功效】调肝和胃,健脾运中。

【主治】慢性胃炎。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二次,早晚分服,连续服药3个月为一疗程,症状好转或消失者,仍应继续服用一段时间,巩固疗效。

【方解】张老拟定的柴芍和胃汤乃宗《伤寒论》的芍药甘草汤、《和剂局方》的香苏散、《景岳全书》的柴胡疏肝散。主要以芍药、甘草缓急安中;苏梗、香附和胃理气;柴胡、白术调肝健脾。《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芍药酸收,苏梗的辛香亦有敛木散肝的功能。增入清热的平地木、连翘,止痛的徐长卿,疏肝理气的八月札,寓温凉通补于一炉,以符衡平之旨,庶几缓缓图功。

【加减】痛甚加九香虫、炙玄胡;胀甚加青陈皮、枳壳、佛手片;嗳气加旋复花、代赭石;胃酸缺乏加陈木瓜、炙乌梅;嘈杂欲食可加香扁豆、炒山药;便溏加炒六曲、焦楂炭;便秘加全瓜蒌、望江南;出血加当归炭、仙鹤草、白芨片、参三七粉;气虚加孩儿参、六君子丸;阴虚加南沙参、川石斛;舌质紫或边有瘀点加当归、丹参等。

结合胃镜和病理检查可加减用药:在临床上若见胃脘灼热疼痛、口苦、嘈杂、苔黄腻等肝胆郁热者,胃镜常提示胃粘膜充血、糜烂较重,或见胆汁返流。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可选加丹参、芙蓉叶、蒲公英;胆汁返流,加旋复花、代赭石等。若见乏力、面色萎黄、胃脘隐痛、饥时痛甚、得食则缓、嗳气、腹胀、便溏等脾虚症状者,常伴有十二指肠球炎或溃疡,以及胃粘膜脱垂等,可选加党参、黄芪补中益气。若见胃酸缺乏,脘部灼热,常示腺体萎缩。选用陈木瓜、炙乌梅。病理诊断为肠腺化生或见间变上皮细胞者,加白英、白花蛇舌草等药。据初步观察,芙蓉叶对糜烂性胃炎,白花蛇舌草对肠腺化生,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图片

百合荔楝乌药汤(程绍恩)

【组成】生百合40克、川楝子20克、荔枝核15克、乌药15

【功效】养阴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症见胃脘痛,腹胀,恶心,吞酸,食少纳呆等。中医辨证属阴虚气滞者。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早饭前半小时和晚间睡前各服一次。

【方解】方用百合润肺养阴,《本经》称其能治“邪气腹胀心痛”,肺气降则诸气皆降。川楝子疏肝行气,乌药理气止痛,荔枝核不仅擅治疝气、睾丸肿痛,而且对胃寒气滞的疼痛有较佳疗效。

【加减】临床遇腹胀加枳实、麦芽、香橼皮;胁胀加郁金、木香、青皮;嗳气加木香、莱菔子;痛甚加白芍、甘草;刺痛加蒲黄、五灵脂;吐酸加川黄连、吴茱萸;恶心加藿香、陈皮;口渴饮冷加石膏;口干不欲饮加麦冬、生地、玉竹、元参;食少加山楂、神曲、麦芽;气短乏力加党参、桂枝;腹泻加白术、茯苓;便秘加火麻仁。

 

三合汤(焦树德)

【组成】高良姜6-10克、制香附6-10克、百合30克、乌药9-12克、丹参30克、檀香6-9克(后下)、砂仁3-5克

【功效】温中和胃,散郁化滞,调气养血。

【主治】适用于各种慢性胃炎(浅表性、萎缩性、肥厚性),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粘膜脱垂、胃神经官能症以及胃癌等所致的胃痛。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二次分服。

【方解】本方是良附丸、百合汤、丹参饮三个药方组合而成,故名“三合汤”,其中良附丸由高良姜、香附组成,主治肝郁气滞、胃部寒凝所致的胃脘疼痛。百合汤由百合、乌药组成,主治诸气膹郁所致的胃脘痛。丹参饮为丹参、檀香、砂仁三药组成,是治疗心胸、胃脘疼痛的有效良方。以上三个药方相合,组成三合汤,则既主气又主血,既主寒又主滞,治疗心腹诸痛,既能治病,又能益人,功效全面。

【加减】胃脘痛以寒湿为主,遇寒痛重,得暖则好,苔白,脉缓或沉弦,证属胃寒盛者,可减丹参为20克,加砂仁6克,高良姜用10克,再加吴茱萸5克、干姜3克。兼有胸脘发闷,泛恶吐水,喜干食,不欲饮水,舌苔白腻,便溏脉濡,证属中湿不化者,可加陈皮10克、半夏9-12克、茯苓10-15克、木香6-9克、煅瓦楞10克。兼有右胁或两胁胀痛或隐痛,情绪不佳则胃痛加重,喜长吁、嗳气,大便时干时软,脉象沉弦或弦细,证属肝郁犯胃者,可轻用高良姜,重用香附,再加柴胡9克、厚朴10克、炒川楝子10克、绿萼梅5克、白芍10克,把檀香改为9克。兼有口苦,舌苔微黄,虽思冷饮食,但食冷物痛又加重,胃中似有灼热感,脉略有数象,证属标热本寒者,减高良姜为5克,加炒川连6克、炒黄芩9克、千年健12克,去砂仁。兼舌红无苔,口干不欲饮水,饭后迟消,大便少而涩或干燥,证属中焦气化不利,津不上输者,可加知母9克、焦三仙各9克、香稻芽10克、葛根9克。大便色黑,潜血阳性者,加白芨9克、生藕节15-30克、茜草炭12克,减良姜为5克。舌红无苔,口干,喜稀饮食,夜间口渴,胃中有灼热感,食欲不振,大便干涩不爽,脉象沉细数或细略数,证属胃阴不足者,可减高良姜3克,去砂仁,加沙参9克、麦冬6克、知母9克、白梅花3克。

【按语】本方主治各种胃病所致胃痛。症候特点为长期难愈的胃脘痛,或曾服用其他治胃痛药无效者。舌苔白或薄白,脉象弦或沉细弦,或细滑略弦,胃脘喜暖,痛处喜按,但又不能重按,大便或干或溏,虚实寒热症状夹杂并见等。可以此为临证指导。

本文摘自米一鹗主编《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特表致谢!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