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张某,男,28岁。1975年12月27日初诊。
病史摘要:阳痿1年余。
患者1年前突发阳痿,伴有梦遗及滑精,有时尿后有精液滴出,性情急躁,小便短赤,口苦口黏,偶感腰酸痛,饮食如常,曾在当地服用壮阳补肾中药百余剂,效果不显,且症状日见加重。
患者之妻要求其半年内治愈,否则就要求离婚,故患者精神异常紧张,迫切要求进行有效治疗,经友人介绍前来就诊。
西医检查:前列腺无异常,小便常规正常。
舌脉: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弦数,左尺旺。
辨证:肝经火旺,肾精耗伤(火灼肾精),相火妄动,兼挟下焦湿热
处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6g,黄芩10g,生栀子10g,泽泻12g,木通9g,车前子15g,当归9g,柴胡6g,甘草3g,生地黄18g,知母9g,黄柏9g。7剂。
1976年1月6日二诊:服上方后诸症有好转,梦遗已除,阳痿有改善,尿后滴精已除,舌苔黄腻消失,脉象弦数明显好转。嘱原方再服7剂。
1977年12月20日,患者陪同其父亲来南昌请余诊病,闻服前方病证已愈,并告知妻子已怀孕8个月。
按:
阳痿,《灵枢·经筋》称为“阴器不用”,在《素问,痿论》中又称为“宗筋弛纵”和“筋痿”。形成阳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尤其是现代社会男子产生阳痿或称为性功能障碍,由于单纯“肾虚”所致者已不多见。大多数原因是由于生活、工作节奏紧张,身体过度疲劳,心情调节平衡紊乱,或因患慢性前列腺疾病等,而导致性功能障碍,是一种综合因素的结果。
《景岳全书·阳痿》有“火衰十居七八,火盛者仅有之耳”的说法。余认为,阳痿由于命门火衰者已少见,而湿热下注已较常见。
从诸多报道中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阳痿与肝经密切相关。足厥阴肝经环阴器,肝者筋之合,筋聚于阴器,肝主筋,阴茎为筋之属。肝又主情志。
《素问·痿论》指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表明以肝为中心的情志活动与男科疾病密切相关。
根据本案病史和证候分析,其病位在肝,其病因为湿热下注,宗筋弛纵而致阳痿,所谓“壮火食气”是也。
王纶在《明医杂著·卷三》按语中说:“阴茎属肝之经络,盖肝者木也,如木得湛露则森立,遇酷暑则萎悴。”
根据我的临床体会,因湿热下注而致阳痿者,以中青年较为多见。多与平素饮酒过度及嗜食肥甘厚味,滋生湿热,湿热羁留不解,浸淫肝经,热伤阴筋,致使宗筋萎弛遂发阳痿。
本案患者尿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肝经湿热候已极为典型,同时,由于火热灼伤肾阴,呈现肾精耗伤,相火妄动之兼证,梦遗滑精,佐尺脉旺已是明证。
由于患者长期医治未效,已直接影响夫妻和睦,并强令限期治愈,故患者心情异常焦虑和紧张,进一步导致气郁化火,从而加剧了肝火炽盛,实属火上加油。
我对本案的治疗,始终抓住肝火炽盛和肝经湿热这一主线,应用龙胆泻肝汤直折其火,清泻湿热。又加知母、黄柏滋肾降火,以护肾精,避免相火妄动,耗伤阴精,加剧肝火亢盛的恶性循环。
患者前后服药仅14剂,收效非常显著,实现了“邪去正安”。后妻子喜获身孕,家庭和睦。
由此可见,正确运用中医药理论指导临床,把握辨证施治理法方药的一致性,是提高中医药疗效的关键。
本文节选自(《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洪广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