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在长身体,但是横着长。”这句话常被用来调侃自己身体肥胖,大多数人会一笑子之。近期,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卫教授团队代表PURE-China研究组发表的最新研究提示,如果身体“横着长”,腰围超过身高的一半,就有可能存在血脂异常和高血糖等代谢问题,心血管病风险也较高。
作者认为,与体重指数、腰围、臀围、腰臀比等指标相比,使用腰围身高比预测心血管病风险更方便,也更有效。
腰围粗 血脂高
腹型肥胖增加血脂代谢异常风险
腰围和内脏脂肪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即便体重完全处于正常范围,只要腹部凸出,腰围过大,餐后的血脂反应也会不正常。研究者测定了受试腰腹肥胖者的餐后血脂反应,发现他们餐后甘油三酯居高不下。研究还发现,长期处于高血脂状态下的人,会提前衰老,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动脉渐渐硬化,逐渐走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状态。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建议,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为腰围超标,即中心型肥胖,或称腹型肥胖。而腹型肥胖会增加血脂代谢异常的风险。血脂代谢异常定义为:总胆固醇水平≥5.2毫摩尔/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3.4毫摩尔/升,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1.0毫摩尔/升,或甘油三酯水平≥1.7毫摩尔/升。
腰腹是肾脏、胰腺、肝脏等重要器官的集中地,如果脂肪过多,就会破坏胰岛素系统,加大患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不仅如此,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曾有报告称,腰围每增加1英寸,患癌症的风险就会增加8倍。
腰围粗 血糖高
腹型肥胖者患糖尿病的风险是常人3~4倍
如果体检中发现空腹血糖超过5.6毫摩尔/升,男性腰围大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80厘米,就是糖尿病的预警信号,今后患糖尿病的风险比正常人高三四倍,尤其是大肚子细腿体型得糖尿病的风险更高。
肥胖,尤其是向心性肥胖可增加患高血糖的风险,是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主要风险因素。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阎德文表示,根据临床观察,80%的糖尿病都与肥胖有关,长期肥胖者患上糖尿病的风险比一般人高出4倍。
来自深圳慢性病防治中心的调查数据也显示,糖尿病患病率的上升与居民体重指数、腰臀围比值的增大是成正比的。超重及肥胖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是体重正常人群的3.1倍,腰臀围比值高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是腰臀围比值低的人群的3.4倍。
此前,由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版)》明确提出糖尿病人群要控制腰围,预防腹型肥胖。
扬州市一院临床营养师柳沁元表示,控制腰围是指南中特别强调的,糖尿病患者男性腰围不超过90厘米,女性不超过85厘米,且成年人的体重指数(BMI)应当控制在18.5~23.9之间。柳沁元表示,不仅是糖尿病人群,
普通人群也应将腰围控制在这个范围内。
腰围粗 心脏差
避免腹型肥胖是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优先策略
此前,北京大学公卫学院吕筠、田园等通过对41万余成人进行分析也发现,腰变粗(中心性肥胖)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腰越粗,发生冠心病、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死于冠心病的风险越高。
与腰不粗的胖人(即非中心性肥胖)相比,腰粗的胖人腰围每增加9.5厘米,发生冠心病、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死于冠心病的风险分别增高29%、30%、32%。研究还发现,即使体重指数属于正常,与腰不粗的人相比,腰粗的人(包括中心性肥胖前期和中心性肥胖)发生冠心病、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死于冠心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美国还有一项跟踪10万多人的研究发现,无论男女,无论体重轻或重,腰围大,死亡风险就大。所以有句话说得好:裤腰越长,寿命越短。
文章开头提到的研究作者表示,肥胖已经成为全球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避免腹型肥胖是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以及控制其他主要心脏代谢危险因素的优先策略。这其中的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心衰、心律失常、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肌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