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医临床 我要投稿
五则医案教你运用经方治疗面部痤疮
来源:经方大师网 2021-12-15 [中医临床]

文章简述了面部痤疮的病因病机,通过临证治验,阐明经方治疗痤疮的特点。文章强调经方治疗面部痤疮,不是专病专方,不是以病因论治,而主要依据症状反应进行辨证论治,即临证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先辨六经,继辨方证,辨方证时结合病因辨证,治疗做到方证对应而治愈痤疮。文章共例举了薏苡附子败酱合赤豆当归散方证、半夏泻心汤方证、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方证、甘草泻心汤方证、大青龙汤方证5个方证,以飨同道。

 

 

薏苡附子败酱合赤豆当归散方证

 

患者某,女,28岁,初诊:自诉面部痤疮2个月,以前额及口周为著,伴见脱发,尿频,口干多饮,月经量少,多血块,苔白,脉细。曾经治疗不效。此病证辨六经为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薏苡败酱加赤豆当归汤证,处方:生薏苡仁30g,败酱草30g,赤小豆15g,当归10g,桔梗10g,甘草6g,苍术10g,生地炭15g。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二诊:面部痤疮稍减,他症如前,仍口干能饮,白天尿频,无夜尿,大便可,下肢无力,苔白,脉沉细弦。上方加茜草10g,继服7剂。

三诊:面部痤疮显减,以颏下明显,口干好转,大便溏,日3行,苔白,脉沉细。上方减败酱草15g。

四诊:痤疮基本消失,脱发减少。患者感叹:“前医开方药味多量大,味苦难于下咽,服后不但无效,而且胃不适,引起食欲下降,这次服药少,服后胃口好,疗效亦明显”。

 

按:由本案可知,经方治疗面部痤疮的特点是药少而效彰。以经方的理论分析,本案面部痤疮,病灶在皮肤,而病位在里,治用薏苡附子败酱合赤豆当归散。薏苡附子败酱散是治疗皮肤病、疮疡常用之剂,记载于《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第3条:“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方中主以薏苡仁、败酱草清热、排脓、消肿,治属阳明,稍加附子以振郁滞之气,而利痈脓之排出,因治瘀血痈脓之变。这里去附子,加当归、赤小豆温中养血利湿排脓,有与附子强壮人体功能类似作用,且更利于痤疮的好转。

 

 

半夏泻心汤方证

 

患者某,女,27岁,初诊:面部痤疮2个月,左面颊明显,纳食不规律,大便溏,日1-2行,口干苦,手心热,足凉,既往有月经量少,或前或后,乳腺增生,苔白,脉细。根据症状反应,辨六经为厥阴病,辨方证为半夏泻心加赤豆当归汤证,处方:炙甘草6g,黄芩10g,黄连5g,党参10g,干姜10g,清半夏15g,赤小豆15g,当归10g,大枣4枚。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二诊:面部痤疮减轻,手心热好转,大便溏已,日1-2行,晨起口苦,食后胃脘痛,嗳气不多,眠差,夜间多醒,苔白,脉细。上方减黄连3g,加茯苓15g。

三诊:胃脘痛不明显,大便日1行,痤疮有新起。苔白,脉细。上方加生薏苡仁18g。

四诊:近3d腰痛甚,无汗出,胃脘痛未作,手心热减,面部有新起痤疮,口干不苦,大便日1-2行,眠多梦,思睡。苔白,脉细。处以初诊方加桂枝10g,生薏苡仁18g,败酱草15g。

五诊:面部痤疮减轻,但腰痛不减,大便日2行,口干,苔白腻,脉细。辨六经为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辨方证为桂枝加荆防薏苡仁败酱草合赤豆当归汤证: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苍术15g,茯苓15g,生薏苡仁18g,荆芥10g,防风10g,败酱草15g,赤小豆15g,当归10g,生姜15g,大枣4枚。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六诊:腰痛已,面部痤疮明显减轻,大便日2行,口干,心慌,乳胀微痛,苔白腻,脉细。上方去苍术,加生山药10g。

七诊:腰痛未作,月经量增,乳房胀已,痤疮消,但饮酒后反复。嘱其巩固治疗,注意 饮食规律。

 

按:此女性患者,根据症状反应,辨六经为厥阴,后辨方证是半夏泻心合赤豆当归汤证。二诊时,根据症状反应变化不大,六经证减轻,但是六经证还是属于厥阴证,辨方证还是属于半夏泻心合赤豆当归汤方证。根据她具体的病情,把黄连减为3g,因睡眠不好加茯苓15g。三诊时病情有些变化,以湿热明显,因而加生薏苡仁18g。四诊时因近日出现腰痛,即出现表证,故加桂枝10g,生薏苡仁还是用18g,又加败酱草15g。五诊时根据临床表现,重新仔细地辨证。上诊腰痛不见减轻,认为这个辨证不太确切,没有突出解表。表证明显了,重新辨证是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辨方证为桂枝加荆防薏苡仁败酱草合赤豆当归汤方证。六诊时因注重解表,治疗方证对应,不但腰痛好了,而且面部的痤疮也减轻。六经证未变,只是具体的病情有点变化,故去苍术,大便不见好转,认为是里虚寒比较明显,故加山药10g。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方证

 

 

患者某,女,23岁。初诊:面部痤疮2年,今年加重,月经前加重。额、面颊、下巴、脖子多发痤疮,月经周期正常,痛经,量少,纳可,睡眠易惊醒,重则伴冷汗,腰酸腹痛,口干不苦,四逆,大便如常,苔白,脉细。辨六经为厥阴太阴合病,辨方证为柴胡桂枝干姜合当归芍药散加赤豆汤证,处方:柴胡12g,黄芩10g,花粉12g,生龙骨、生牡蛎各15g,桂枝10g,干姜10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苍术10g,泽泻12g,茯苓12g,炙甘草6g,赤小豆15g。

二诊:初诊后因故未及时服药,近两周连续服药,痤疮明显减轻,四逆明显减轻,仍痛 经,量少,口干,苔白,脉细。上方增干姜15g。

三诊:面痤又减,仍继续治疗。

 

按:本案与前案都有上热下寒,但本案合并里寒又见血虚水盛明显,六经证为厥阴太阴合病,而辨方证为柴胡桂枝干姜合当归芍药加赤豆汤证。

 

 

 

甘草泻心汤方证

 

 

患者某,男,51岁。初诊:痤疮4年,近又见口糜、眼干,大脚趾、拇指木,大便日二行。苔白,脉细。辨方证为厥阴太阴合病,辨方证为甘草泻心加赤豆当归汤证,处方:炙甘草12g,黄芩10g,黄连5g,清半夏15g,干姜10g,党参10g,赤小豆15g,当归10g,大枣4枚。

二诊:口糜已,眼干、痤疮减,大脚趾、拇指麻木,大便日二行,苔白,脉细。上方加生薏苡仁18g。

三诊:口糜又作,面都痤疮多起,咽痛,鼻干,大便日二行,大脚趾木,目干,口唇起皮,四逆,舌淡红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弦。上方加桔梗10g,生石膏45g。四诊:咽痛已,口糜已,痤疮减但有新起,目干已,腹不胀,口干口苦,眼干轻,大便日二行。继续治疗。

 

按:痤疮不但多发于女性,亦多发于男性,临床症状亦多迁延难愈,治疗病情亦多反复多发,短期不易治愈,须长期服药,并据症状反应调整处方,做到方证对应,才能使内分泌功能得到改善,痤疮消除。本案初诊证属厥阴太阴合病,由于痤疮病程长,症状反应多变,因此所用方剂亦多变,不是一方到底。

 

 

 

大青龙汤方证

 

患者某,男,28岁。初诊:3月来鼻息热,鼻准周起痤疮,微痒,咽痛,鼻塞喷嚏,颈几几,多治不效,口唇干,头痛,汗出,便可,苔白,脉细。辨六经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大青龙减麻黄加苡仁败酱苍术汤证:麻黄10g,桂枝 10g,杏仁10g,炙甘草6g,桔梗10g,苍术15g,生薏苡仁18g,败酱草15g,生石膏45g,生姜15g,大枣4枚。

二诊:鼻周痤疮已,头痛已,鼻息热已,但夜觉鼻中干痛,咽痛,时有腰痛。继用小柴胡加桔梗石膏治之。

 

按:多数痤疮病程长且治疗时间长,而本案发病时间短,有表证,故以大青龙加减而很快治愈。其 愈病机理见《伤寒论》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是说痒为湿在表,用小发汗的方法治之,本案表湿里热并存,故清里热的同时小发汗,表解痤疮亦愈。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