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医疗资讯 我要投稿
刘保延:“武昌模式”是数字中药的模式
来源:世界针联 2020-06-28 [医疗] [医疗资讯]
6月13日,在由新华社指导,经济参考报社主办,经济参考报(新华健康)、中国财富网承办的“中医药抗疫与传承创新发展研讨会”上,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刘保延表示,“武昌模式”是此次疫情防控当中的一种创举,这一模式使社区层面大量的隔离人群能够及时得到有效治疗,为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救治奠定了基础,筑起了疫病防治的第一道防线。

图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刘保延在“中医药抗疫与传承创新发展研讨会”现场(潘悦 摄)

  据了解,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早期,在没有特效药物和疫苗、医疗资源严重匮乏、收治医院“一床难求”的危急时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前方工作组组织国家中医医疗救治组组长仝小林院士牵头,与武昌区政府及省、市卫生健康部门协商策略、制定措施,最后决定由国家、省、市中医专家在国家诊疗方案基础上拟定“中医通治方”,并组织中药企业快速生产、配送至各隔离区,通过二维码与APP、移动终端、互联网、云平台等架起隔离区患者、隔离区内外社区医护人员、专家组、志愿者和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通道,使患者及时、准确得到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救治和有序管理。

  在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真实世界数据,又为新冠肺炎传变规律研究、诊疗效果分析评价、诊疗方案调整及政府部门决策等提供及时而有力的参考支撑,也为患者愈后康复管理等奠定了基础。据了解,相关APP软件和信息搜集分析系统,即由刘保延组织技术团队在较短时间内开发成功。截至目前,共有680位志愿者医师参加了患者服务,湖北患者4743人通过3万多份日记卡反馈了服药后的反应,监测的发热、咳嗽、纳差、情绪紧张等症状80%以上都在服药3天后消失。而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不到1%。600多位确诊病人没有一例转为重型。

  刘保延说,“武昌模式”是一种“数字中医药”服务模式,为社区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防控构筑了第一道防线,是中医药早期介入、全面介入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发挥中医药优势作用的方式,是建立健全我国独具特色公共卫生重大事件防控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于此模式首先在武汉市武昌区开始实施并逐步推广,所以称为“武昌模式”。此后,“武昌模式”已推广至武汉其他城区及周边多个疫情严重地区(孝感、鄂州、黄冈等地)。目前,“武汉模式”又在吉林舒兰等地进一步推广运用,成效显著。

  刘保延认为,“武昌模式”有几个关键点。首先,它是中医疫病理论传承创新的产物。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但在疫病情况下,患者大多病状相似,如何让中医快速发挥作用,在此次疫情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也让中医疫病理论得到了更好地升华。比如,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尽快抓住核心病机,用通治方大面积地在早期应用,对控制疾病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提高了密接人员的抵抗力。

  其次,“武昌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把密接人员通过注册登记起来。“只有登记起来,才知道谁用了这个药,用了以后有什么反馈,怎么进一步地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让我们看到治疗的效果,同时也为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最后,“武昌模式”另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在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情况下,怎么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对前线资源进行更好地分配和利用。刘保延指出,除了前线社区的组织、协调,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云平台等手段,为整个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有效的支撑作用。

  刘保延表示,未来,“武昌模式”应该在以后的疫情防控中发挥更大作用,让中西医有机结合,构筑好疫情防控中的第一道防线。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